在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照搬苏联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有研究者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领域抵制、抛弃了‘回到50年代’的选择,逐步以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而教育却不假思索地重新回到50年代的计划体制、苏联模式上去……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而教育领域没有根本改变。的确如此,在新课程启动前,尽管基础教育多次改革,但始终都没有跳出集中、统一的旧框架。苏联教育是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一部分,从上到下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新课程在理论和指导思想上摆脱了旧的模式,但在实践中,几十年形成的惯性依然存在并影响到年青一代教师。目前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案就是这种惯性的表现之一。

一。教案使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

新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发动起来的。新课程的很多教育思想,尤其是课程与教学理论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当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些思想和理论还十分陌生时,教育部已经把它变成了纲领和文件。经过几年的层层培训,我们理解了改革的大方向,头脑里有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是,有了先进的理念不等于就解决了实际操作问题。旧体制、旧观念下普遍实行多年的教学内容方式,不是教育部一个文件就能改变的,也不是几次培训就能够扭转过来的。各学科的具体问题只能由学科教学研究自己解决。

众所周知,新课程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不仅是名称的变化,实质是课程管理与教学思想的改变。教学大纲是刚性的,课程标准不是刚性的,是弹性的。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科书的编写只做出指导和建议。课程标准给教学与评价留下了选择的余地和灵活运用的空间。因此,在新课程中,我们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倡导“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

新课程为什么反对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呢?因为,“教教材”是旧课程的习惯。在苏联模式的教育体制中,教学大纲具有法规性,统一教材是教学大纲唯一的解读文本,教师必须按照教材去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才能保证教学大纲的执行。学校教育管理者督促教师教学的方法之一是检查教案。教案是执行和落实教学大纲、也是规范“教教材”的具体方法。

传统的教案源于凯洛夫的教育学。凯洛夫的课堂教学论就是以教材和教师为核心,复习学过的知识,讲授新的知识,布置作业都是围绕教材展开。以这种思想形成的一套固定的教案模式在我国流行了几十年,各学科基本一样。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教学用具、布置作业,甚至教师要说的关键语,一一都要写进教案。这样标准的教案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历史教学旧的模式中,研究教材是教师必修的功课。研究教材就是理解教材,俗语叫“吃透教材”。理解教材就是执行教学大纲。如此,教师成为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执行者,这是苏联教育模式的特色,我们深受其害。“文革”前的历史教材不仅仅是革命史观的产物,而且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解释历史。红卫兵运动一呼而起,不能不说历史教育起到积淀作用。那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教学不能背离这个大方向,教师不能随意选择和改变教学内容,不能背离教材的观点,学校教学管理也不允许不按照教材去教。长此以往,中学历史教学形成了教教材的习惯,尽管新课程实行了“一纲多本”,但是,重教材的习惯依然如故。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产生教案,这个惯性使我们很多教师离开教材就不会教学。尽管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在实际操作中,依赖教材、教教材的现象仍然很普遍。教案这种方式巩固了“教教材”的惯性。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都是教案不可缺少的。教学应该有目标,问题是目标的产生是否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传统教案中,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的,教学内容是教材提供的,教师研究教材后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很多教师经过几轮教学后,教案不再变动,重复性的劳动也使他们对教学产生厌烦心理。在新课程的教案中,教学目标改换成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样样不可少,更像是给别人看的。一些版本的教科书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按照教案的格式提供了这些内容,这就更方便了教案的书写。然而,这些预设都是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的学识和经验作出的判断,在实施中指望学生能够这样按部就班地学习。典型教案中的正板书设计很少改变教材子目,副板书是对知识点的注释。一堂课下来,黑板上正副板书是否清楚,是评价教学的一个标准。这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学观念。板书提供了学生笔记的提纲,潜在的希望是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学习。

教案的规范性限制了教师的创造力。它原本就是为促进教师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而设计的,是与教学大纲、统一教材配套的方式,是旧教育体制下对教师教学的具体要求。仍然使用教案这种形式使新课程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新课程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配套措施应当提倡现代教学设计。

二。提倡以教学设计取代教案

教案虽然有上述缺点,但不能否认,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打破了旧套路,在教案中增添了新的元素,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智慧融人其中,使教案这种形式变换了内涵,发生了一些本质性的变化。那么,是否非有必要以另一种形式取代教案呢?我们不妨以历史课程标准取代历史教学大纲为例进行讨论。

自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初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不断地修订,在初中新课程启动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之前,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还进行了最后一次修订。 2002年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很多提法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非常相近,可以说,修订者也在尽力为大纲注人新的思想,比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等等,这些语句在课程标准中都能找到,似乎大纲与标准的指导思想别无二致。那么,在大纲的名称下加人标准的内容行不行呢?不行。依笔者浅见:一、名称的变化预示了新旧的不同;二、性质的改变必须用准确的名称表达。就像近几十年称谓的变化一样,30年前我们在正式场合一律称“同志”,现在在社交场面上称“同志”显然不适宜。其实“同志”这个称谓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与“先生”的内涵就有很大区别。用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也是这个道理,更何况二者的性质、作用有很大的区别。

“教学设计”从名称上准确地表达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教学设计就像建筑设计一样,要有艺术性,也需要专业知识。一份杰出的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应用的需要,还要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要与周边环境协调,还要有时代性、个性,等等。但是,即使出自名家的建筑设计也不会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北京奥体中心的“鸟巢”、人民大会堂背后的“壳形”国家大剧院,很多专家都持批评意见。课堂教学设计在形成中也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课程标准设计的课程内容、教材提供的文本知识,还要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但是,即便是在这些因素基础上搞出来的教学设计,也很难适应所有的学生群体。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历史课程的教学设计更不应该是千篇一律,应该追求创造性,追求教学的个性而不苛求完美。教学设计与建筑设计不同的是,建筑设计一旦成为作品很难更改(更改要造成很大的浪费),而教学设计正需要通过评价不断修改、完善。

扬州大学的朱煌先生较早地注意到教案这种模式的缺陷,他归纳了历史课的教案与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四个方面的不一致:“第一,过去强调精心设计教案,教学文本就像是一幅已完工的图画,留给学生的只能是欣赏,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文本事先无法完全预设,而是在动态中生成的。第二,过去视线主要集中在教师身上,考虑得较多的是教师如何施展其授业技巧,而新课程理念认为,备课与教案的关注点主要瞄准学生的活动。第三,过去认为写出教案后,上课就是贯彻教案,而新课程理念认为,上课时应该根据课堂情境不断进行调整,教学文本的完成不是在课前,而是在课后。第四,过去认为备课的成果就是物化的、书面的东西(教案),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既可以是书面的文本,也可以是头脑中的思路等。”他在书中还引用了钟启泉的看法:过于详尽的教案在教学中有可能起副作用。

有些研究者似乎也不反对教案这种形式。皮连生主编的《教学设计》一书中说:“教案是教学设计的具体产物,是教学设计指导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但是该书又说:“教学设计过程的具体产物是经过验证的教学系统实施方案,包括教学目标和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所需的整套(印刷的或视听的)教材、学习指导、测验试题和教师用书,以及对所有教与学的活动和教学过程中所需的辅助工作做出具体说明的教学实施计划。这样理想化的教学系统设计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很难实现,教材要通过教育部的立项审批,这个门槛就很难通过。假如一门课程能够形成一个教学系统设计,对教案的肯定尚能接受;问题正在于目前流行的教案是在没有教学系统设计下产生的,而且传统教案的编写程序与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根本不搭界。

提倡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最接近现实。用“教学设计”取代教案,这不仅仅是“正名”,而是从下而上地改变教学内容方式,促使教师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真正结合起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我们经常讨论有效教学问题,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产生有效的教学。教学设计以帮助学习过程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先导。“教师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便是对于教学设计的重新认识和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的掌握”。这是一语破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