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我带着孩子到素有地震天池之称的小南海旅游,在公车上遭遇了让座的两难情状,让我颇有想法。

归来途中,车已满载,在一条道路交叉口一位年近六十的老年人招手示意上车,我以为司机会接受我的提醒将礼貌的挥手告知他本车满载不能搭乘,不料这位司机和后来几次一样说是做做好事带走路边的乘车人。看着老年人不堪站立的苦累,我内心充满莫名其妙的矛盾,一种自我教育与自我觉悟的冲突。

从记事起,我们那个年代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延续至今的社会教育都有一个共同基调和主张,那就是在车上要给老弱病残或者其他有理由的站客让座,说这是学雷锋是有品德修养的表现,于是我们这一代人也就在这种教育氛围中长大成人,仿佛让座已经成了天经地义、不可置疑的事情。由于教育的时代烙印给了我深入骨髓的自我教育意识,我想给比我父亲年龄稍长的老年人让座,恍然间耳边又响起了学生时代那些特别的声音,甚至还有“礼仪之邦”的天籁之声在脑海里不断叠加……然而,这一次,我终于做出了一个让自己极不愿意但心服口服的决定:不让座。

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父亲,我有权也必须这样做。

提倡社会公德,发扬美德,传承民族优良品格,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这诚然无可厚非,也确实应该旗帜鲜明、大张旗鼓予以弘扬,这对个人、集体、国家、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都有莫大的好处。但此时此刻,我想到了美国耶鲁大学那个按规则办事的校长和那个归还孤本图书而被开除的学生,不知在我们的国度里这看似不公正的底里,是不是事实上最无非议的选择。车满载了,司机比乘客更清楚不能再乘载客人,为什么对乘客善意诚恳的提醒充耳不闻?不知是对交通法规的藐视,还是对乘客生命安全视同儿戏?

反正我建议我们教师再不能教育学生、孩子“纠缠于让座”却“视超载而不见”,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做到尊重、关照每个人起码的正当权利,而不应该让“权位”或者这类似及其变相的东西来剥夺它。当时我也不能因为让座而自己抱着孩子站着乘车,我们教育人也不应该承担诸如此类的质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知道让座,为什么这孩子不懂尊老爱幼,为什么学校老师?……他们本来就是为成年人,有时候有些事还没有应对或者承担的能力,弄得不好反而弄巧成拙,事与愿违,思想教育与行动实践不可能同时起步。倒是成年人因为利害驱使的所作所为,非但没有做到以身作则,起不了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反而给我们的未成年人误导了许多,这是社会的悲哀。

现在时时处处都在提和谐,都在讲以人为本,我看仅仅提提是不够的,重点在于如何做才有利于推进这项大工程,怎样做才行之有效。光有善良的愿望不行,必须大刀阔斧、纵深践行“让规则看守世界”的理念,革除以“权”“钱”“情”泛起的“非以人为本”而产生的沉滓病源。我们生活中那些太多不幸状况的发生,往往不是思想品德原因,而归根到底却出自规则底线的坍塌。规则恰当,依法而治,规范操作,事实上更有效也更直接,所以我认为要和谐,规则是更重要的,必须法律先行,道德辅之。以强制性规则为立身行事的准绳,在此基础上弘扬道德精髓,用规则约束人,用美德内化人,最终让人从思想的规范达到行为的规范,一切的秩序将由此全新。和谐真正开始的时候,才有全社会乐此不疲的动因。至于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平衡问题,自有二律悖反法则作最终解决,这也是下次要谈论的话题。总之,这人的思想有惰性、劣根性,非善良的愿望可就,须法则规范不可。规则教育和责任互爱教育一样,必须从娃娃抓起,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内容,更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责。

车不超载,何来让座?而现状很怪,似乎给我们这样一个讯息:社会上不规范的东西,首先不是想从规则这个角度寻求问题的解决而更多希望寄托于其它渠道或者是民众的自觉行为。

教育之路,确实任重道远,必赖众人之力;解放思想,还得向纵深推进;实际行动更为可贵。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任何规则也都是一把双刃剑,我只是想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与规则教育能够并行不悖,并且能在全社会树立这种风气、正气。或许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征途中它会给我们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