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说:“猪生狗养”的时候,你一定会说:“错了,是狐生鬼养”。你说的“狐生鬼养”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幻想出来的鬼狐故事,而我说的“猪生狗养”可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存在的故事。

在电视剧《老农民》中提到生产队时期不准养母猪,只准养公猪的那些事情,在生产队时期我们村子倒是没有发生过,不过每一家养的猪都比较少倒是事实,那个时候每一家都没有粮食养猪的,大部分人家才养得起一头,最多的人家也只不过养过两三头而已,我家就只能够养一头,多了就养不起,而且都是从小猪崽养到半大就卖了,那个时候人们管半大的猪叫架子猪。记得那个时候,我放学的第一件事就是每天得找一篮子猪草,否则猪就得饿肚子,当然找猪草也成为我每天放学以后的任务了,找的猪草什么都有,只要猪能够吃就行,我妈妈还经常戏昵我:“小猪吃的百样草,看你这个懒人找不找。”

当然,当时生产队也养猪,有一二十头之多。不过不管是私人养的猪还是生产队养的猪,由于没有粮食喂,营养都不良,都是瘦的只剩下皮包骨。而母猪呢,因为营养不良也就很少下崽了,即便下崽了也是不是死胎就是难以存活的,最终能够养大的却比较少。

其实那个时候,人都没有粮食吃,那有粮食喂猪以及其它牲口。

对于人们来说,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很多妇女因为没有粮食吃,生育率都比较低,即便是生下了孩子,孩子也都会因为营养不良而夭折了,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因此孩子的存活率都是比较低的。

我们村子和县城相隔着麒麟山,麒麟山的北边是一片山坡地,山坡在解放前是我们村那些烧窑的窑工做陶器取陶土的地方。

做陶器得需要细腻的白浆泥土,而麒麟山下面就储藏着大量的白浆泥土,去掉上面一层薄薄而比较粗糙的黄土之后就能够挖到那比较细腻而适合做陶器的白浆泥土了,因而麒麟山的北边山坡在解放前就被挖了许多这样那样的土洞,在生产队时期麒麟山的北边山坡上还留有一些大小不一的土洞呢。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