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音乐课堂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却只能端坐于课堂中,被动接受着音乐,如仓库一般储存和积累着音乐知识,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探索,俨然象书本和课堂的奴隶。

新课程指导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波动的图画,也不是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做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情感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想的音乐课堂应当是充满着人性与智慧,充满着激情与生命力的课堂;应当是处处盈溢着音乐与甘醇的芬芳,孩子们在生动、富有灵性的交流与碰撞中,生成属于自己的幸福体验——在这里音乐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让他们通过学习让他们身体解放,给他们的心灵松绑,是音乐课成为孩子快乐的舞台!

一、让身体解放

1、解放眼睛,解放嘴巴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总是凭着形状、颜色、声音和一般感觉来思考事物。”他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去感受事物,他们就会觉得无比兴奋。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生动的视觉材料,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耳朵竖起来,小嘴巴当然也会跟着动起来。在我给学生欣赏过一段音乐后,我试着让学生用相应的图示表现出来,有时书中图示或者线条已经给出,供大家选择;或者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对音乐的理解创造性地画出适合音乐情感的线条、图像、色块等等,别人猛一看还以为是一节美术课呢,可是这种教学方式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师讲述给学生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也更能说明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乐曲的理解。

理想的音乐课堂,是充满孩子的声音,洋溢着孩子的音乐的课堂。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在音乐中失去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的枯燥、乏味,失去艺术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音乐要借助想象,正因为想象的存在,音乐才会变化无穷。教师在教学时要一往情深,交流的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同时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语境,在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兴趣引到音乐中来,使学生产生高昂和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的参与到讨论中来,做好师生互动,达到以语激情,以情感人,以情激思。在教学管弦乐《海上风暴》时,我先用语言,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歌曲《海》的美丽,宁静,学生也用语言描绘了月光下碧博相逐的海面;我再问学生:“歌曲中的海是美丽、平静的,可大海永远都是这么美丽平静吗?我们再听听这段音乐,大海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的心情怎么样?在初听了《海上风暴》后,七嘴巴舌议论开了……这就是他们对乐曲的理解,海的另一面直接从音响上给他们深刻地感受,他们要用语言来诠释对海上风暴的理解。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