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分析:

任何幼儿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兴趣、爱好,幼儿随时都会在动态的活动中以各种形式自然地表露自己的经验和兴趣爱好,由此引出的活动都是生成的,生成在兴趣中、在热点中、在争议中、在意外中……向这样的列举的生成空间也许无法穷尽,教师该怎样回应幼儿的生成活动呢?

在场景(一)中,教师采取了顺应幼儿的策略,即不介入,也不干预,而是以等待和观察为主,在必要的时候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兴趣与活动开展的需要,促使游戏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样的策略使用在场景(二)时,却适得其反。可见,面对幼儿的生成活动采取追随幼儿、顺从幼儿的策略并不意味着教师被动顺从幼儿的兴趣、需要,而是意味着对预设进行调整,也就是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顺应和支持的同时也要对突发事件隐含的教育价值做出正确地判断。场景(二)中,教师忽略了对幼儿生成活动及时地出价值判断,而是跟着幼儿的兴趣跑,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结果游戏好景不长,一下子走向了衰败。

2、教师的适当点拨将有利于集体经验的提升

 场景(三)

在“走近美食城”的游戏中,孩子们扮演顾客到各家小吃馆吃小吃,每个馆子里人挤得水泄不通,嘈杂声也很大,看样子各馆子的生意红火着呢。娃娃家的张子豪打电话给饺子馆的服务员(陈亮宇),要求买一碗饺子,陈亮宇一时间被唤醒了,拿起一碗饺子送进娃娃家,自行搞起了外卖,可是却得不到伙伴的共鸣,孩子们照挤不务,此时,我便以顾客的身份加入到游戏中,给饺子馆的服务员(陈亮宇)打电话要求送一碗“鱼丸”到我家,(我有意将自己的声音放大),有几个馆子的服务员和顾客好像也听到了什么,转过头,只看陈亮宇将饺子装进瓶子送到我的家,教师的这一举措,引起幼儿极大的共鸣,有些顾客也拿起电话要求外卖了,就这样外卖走近了“美食城”,的游戏中。可是由于幼儿外卖经验不足,具体的操作程序不够明白,活动结束后我们一起讨论、调查有关“德克士”和“水煮馆”如何外卖,以获悉经验。

思考与分析:

幼儿受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等特点的制约,对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这时教师就要适当的“引”。教师在观察个别幼儿的生成活动中,把握住幼儿 待解决的问题,创设相适应的环境,帮助幼儿扫清游戏发展中的潜在障碍,使教育有的放矢,同时也将幼儿的生成活动中有意义的个体经验引发为群体经验,将个别生成的活动引发为小组或集体的学或游戏活动。场景(三)中,教师及时观察到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做出价值判断,以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中,使个别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外卖”引发到群体中去,从而引领幼儿进入精彩的游戏情境中。由此看来,如果生成的问题是个别幼儿感兴趣的,但对全体幼儿都是有意义的,教师可将个别幼儿的兴趣引发为集体幼儿共同的活动,使个体幼儿的生活经验迁移游戏中成为集体经验,案例中教师的“引”激活了个别幼儿的经验,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个别幼儿的生成转化为集体共享的活动。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