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幼儿调查表”,就是利用表格的形式,对某一问题,让幼儿通过自身的观察研究或对家庭、社区中的人的探讨,从而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它的最终目的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孩子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幼儿园大部分儿童还没有阅读能力,更不用说让他们写字。因此,调查表要在幼儿园中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要靠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一、教师预想的效果

教师在自己所进行的主题中采用调查表的形式,希望家长配合达到以下的效果:

1.通过调查表进入家庭,让家长了解孩子近期学的内容,能更好地进行知识准备,使得幼儿在课堂集体学习交流中有话可说,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提高孩子在幼儿园中学习的兴趣。

2.孩子在和家长进行共同调查的过程中,能从家长那里获取信息,同时也能在课堂交流中从同伴中获取信息,多渠道获取知识方式改变了以前从教师那里单一获取信息的模式。

3.家长的介入,能更好地发挥和利用家长资源,弥补教师一些知识上的盲点。家长采用个别教育方式能更有效地丰富孩子的知识及提高幼儿学习的能力。在与孩子的共同调查、分析、制作中,能增强孩子与家长的情感。

4.教师能及时地了解孩子感兴趣的内容,从而生成相关的主题活动,并在活动中有目的地推动主题的开展。

二、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在最初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并非如教师所愿,在与家长配合中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发给孩子的调查表回收率不高,有去无回,导致课堂中不能开展预期的交流,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学习了。

2.家长在调查表中多以文字叙述为主,孩子看不懂,不知所云,形同虚设。

3.家长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幼儿园真麻烦,这么小就有‘家庭作业’,要你们老师干什么的?”

4.因为有的幼儿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有调查表,心里对家长不满意,进园前就大哭,不肯入园。

三、从问题中寻找家园配合的原因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