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人教版一上,第69页。

教材分析:

本题是在学生认识10,会计算10的加法和减法后安排的思考题,主要是让学生联系加、减法和组成去有序地思考。

教学实录及评析: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也不例外。如果能让学生结合生活知识学习数学,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下是我对于此的教学实验:

题:把0、1、2、3、4、5、6、7、8、9十个数填在□里,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

我在一年级(1)班这样教:由于怕学生不懂,出示题后问“等号表示什么意思?”(两边相等),“□+□=□+□表示两边要相等。□+□=□+□=□+□=□+□=□+□表示五个相等的算式。”再让学生说之间的关系,接下去让学生试做,结果好一会才少数学生做出了,于是我又讲了一遍,再让做出的学生说这样做的想法。接着我把答案解释了一下。我问:“懂了吗?”学生都缓缓地点点头,似乎学生都懂了。可到了作业上一道类似的题,大部分学生还是错的,看来学生还是不懂。

于是我在一年级(3)班改变了这种教学方法。

出示:把0、1、2、3、4、5、6、7、8、9十个数填在□里,每个数只能用一次。

□+□=□+□=□+□=□+□=□+□

(学生思考时间后,但没有人能解出来。)

师:数学中有些问题的道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你们想想生活中的什么像“=”这样也是衡量两边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积极发表意见。

生:像天线!

生:像秤!

生:像跷跷板!

……

师:……你们认为“=”更像什么?

生:我认为更像跷跷板,因为跷跷板两边能坐许多的人,“=”两边可以有许多数。

师:我们就把“=”看作跷跷板,那么请小朋友想一想,题中不同的数可当作什么呢?

生:轻重不同的人。

师:你们坐过跷跷板吗?重量不同的人应该怎样坐才能使跷跷板两边一样高呢?

生:轻重搭配好才行。

师:如果现在有两位老师和两个小朋友来玩,要让跷跷板两边一样高,应该怎么坐?

这时学生都兴奋的举起了手。

生:重的老师和轻的小朋友坐在一起,轻一些的老师和重一些的小朋友在另一边就行了!

其余学生忙抢着说:我也这样想的。我也这样想的!……

师:你们说得真好,老师也有这样的想法,上题中这些大小不同的数字就像轻重不同的人,你们给它们排排座位吧!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