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第一部分“总则”第二条中提到“……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我园是刚蹒跚起步的民办幼儿园,建园仅有四年时间。因为是“民办”,加之相对较高的收费标准,要想在当今公办园、私立园、学校附属幼儿园的丛林中生存和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必须取得社会的认可、家长的满意;要取得社会的认可、家长的满意,必须拿出优异的成绩、办出显著的特色。另外,我们万杰朝阳学校是一所集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于一体的民办学校,我园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教学工作既要适应学校的整体要求,如艺术特色、英语特色、信息技术教育特色等;还要注意与其它学部的衔接和幼儿在各学段发展的连续性。所以,鉴于我园的特殊性,以及《纲要》中“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的要求,我园的课程模式就有了不同于其它园的特点——不仅是五大领域的整合,而且是在素质教育大前提下的更广泛的整合。下面作以简要说明。

一、多元化的课程设置

与其它幼儿园相比,我园的课程是多元的,主要由整合课程、特色课程、特长课程三部分组成。

(一)关于整合课程

在其它幼儿园处于主要地位的整合课程,在我园只是园本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学前教育界的改革与发展之潮可谓“汹涌澎湃”,幼儿园课程从分科到五大领域到综合一路走来,如今“渗透式领域课程”又初露端倪。在这短短的几年内,我们紧跟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先后尝试使用了南师大的五大领域活动教材、整合活动教材和山东省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做其它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纲要》在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同时,向我们凸现了“学科融合”的方向,提出了“整合”的教育理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应该是整体性、综合性的教育。

通过一学期的使用,我认为《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幼儿教育整合的观念。

首先,它突出了教育内容的整合。

从小班到大班的教育内容是自成一体但又相互关联的,每个年龄班的教育内容都是根据本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安排的,都符合这一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而从小班到大班的教育内容又是步步提高、层层深入的,后面的发展要以前面的发展为基础。简单举例:小、中班都有一个关于“六一”的主题活动,小班只是让幼儿获得有关节日的初步经验,以参观别人的活动和节目为主;到了中班则在参观大班幼儿活动的基础上,自己也要参与装扮教室、表演等活动。

每个年龄班的各主题之间和主题内的每个活动之间都体现了整合的观念。以中班为例:本学期共有九个主题—“喜事连连”、“这就是我”、“寻找小秘密”、“春天,你好”、“水里的小动物”、“快乐的六一”、“谁不说俺家乡好”、“纸的故事”、“生活小帮手”。从主题名称我们不难看出,内容涉及广泛,有节日习俗方面的,有个性品质方面的,有科学探究方面的,有爱家乡、爱祖国方面的等等。每个主题里面又有多个活动,如“这就是我”这一主题中有“他们在干什么”、 “小草”、“我为小树去送水”等十二个活动,这些活动又分别涉及到不同方面的内容:有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敢自信等社会领域的,有练习平衡等健康领域的,有表演、绘画、制作等艺术领域的,有讲述、创编等语言领域的,还有数字、数量、自然科学知识等科学领域的。

整合的观念还体现在每个具体的活动中。通过一个活动,让幼儿获得几个领域的知识,发展不同的能力。如活动“自己做一做”,首先让幼儿知道三月八日是妇女节,激发他们爱妈妈、爱老师的情感,这是社会领域的内容,目的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其次,让幼儿看图说话,学说节日祝福语,是语言领域的内容,目的在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第三,让幼儿欣赏老师制作的太阳花,并通过观察,尝试自己制作,这是艺术领域的内容,可以促进幼儿观察力、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其次,它注重教育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可以说,每一个活动都会灵活运用几种教育方法、形式或手段,如运用影像资料、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运用情境表演、游戏等方法,运用讨论、操作、参观等形式,让幼儿生动活泼、快乐主动地学习。

再次,它体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教材中的很多活动都需要家长的配合和参与,如“我是爸妈小帮手”这个活动,就需要家长配合为孩子参与做家务提供条件,并记录孩子的表现,教师在此基础上带领幼儿再进一步开展活动。还有的需要家长或老师带孩子参观社区内的一些设施、场所,有的需要家长帮助搜集资料、准备材料等。

在实践过程中,我感觉整合课程活动的内容、形式、手段较丰富多彩,较容易调动幼儿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各领域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持,使幼儿获得较全面的知识,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材在每个主题后面提供了较多的参考资料,使用起来也比较灵活、方便,更利于教师发挥创造性。但与以前使用五大领域课程相比,各领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不强,虽然各领域的知识都能涉及到,但较粗浅,没有达到与幼儿发展水平相应的层面,有许多老师反映“太简单”;由于组织、开展各种活动要围绕一个主题,而并不是每一个领域、所有的知识都能自然切入这个主题,这样就容易造成各领域间“大烩菜”(或曰“乱炖”)式的“整合”;而且每个活动涉及的领域较多,也容易顾此失彼,致使哪一种领域的内容都不能充分、有效地开展,从而制约了幼儿能力的充分发展。

(二)关于特色课程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我园把英语、微机、识字、蒙氏活动定为特色课程。也就是使我园的幼儿人人都接受这四门课程的教育,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这几方面的能力、水平都能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么,为什么要开设这些课程?学什么?怎样学呢?

首先,学习英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广泛、频繁,掌握了英语,就掌握了一把打开国际大门的钥匙。其次,学习英语是幼儿发展的需要。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此时给幼儿丰富的语言刺激,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为将来语言方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孩子学英语学些什么,怎样学呢?以说为主。先学说几个英语单词,然后围绕这几个单词进行句型练习,学说英语对话,学唱英语歌曲。在学习过程中,外教也会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分组比赛,奖励小贴画或画星星,情境表演,游戏等,让幼儿愉快地学习。当然,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我们并不忽视和放弃母语的学习。

再来说一下微机。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教育也不例外。幼儿园微机教育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幼儿对微机的认识兴趣和对信息技术的探究欲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幼儿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同伴合作,懂得共享;尝试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和独立学习;发展个人爱好和兴趣。

我们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当的活动内容,如电脑绘画、上网听故事、音乐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采取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结合的方法,合理安排课时和活动时间。中、小班每周安排一次、大班每周安排两次活动,既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又避免影响幼儿视力的发育。

那么,开展蒙氏教学,则是因为蒙氏教育确实有它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效果,如对幼儿秩序感、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独立性等的培养,但它也有明显的弊端。这套教具和方法最初是针对弱智儿童的,带有明显的机械化和形式化色彩,对发展幼儿的创造性、语言能力、社会性也存在不足。所以,对蒙氏教育还是应该冷静地辨证地对待为好。我们不像其他幼儿园,设立专门的蒙氏班,而只是作为特色课开展,就是为了用其之长,避其之短。

通过识字教学,让幼儿认识汉字,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是我们的出发点。我们有位老师的识字课是这样上的:先通过有趣的识字儿歌引起幼儿学习兴趣,“我们不做小皇帝,手帕脏了自己洗。肥皂搓起五彩泡,好象百花真美丽”然后把隐藏其中的需要认识的几个字挑出来进行学习。“白”字下面加一个“王”,变成了“皇”, “白”字里面加一横,变成了“自”,“白”字下面加“七”,变成了“皂”,“白”字上面加一横变成了“百”。接下来通过游戏让幼儿巩固所认识的汉字,如从魔术箱中摸出一张字卡,读字组词,从树上摘一个“苹果”(字卡)认读、组词,老师说出字音,幼儿找出汉字等等。幼儿真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三)关于特长课

兴趣特长课是我们多元课程的第三个组成部分,主要有舞蹈、电子琴、美术、武术、声乐。众所周知,3-6岁之间是很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但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从幼儿自身的各种能力来说,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可能在某一方面表现得比较好一些;从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差异来说,同一种能力的发展水平可能会高于或低于同龄幼儿,发展时间可能会早于或晚于同龄幼儿。我们开设特长课的宗旨是,在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现和培养幼儿的特长。每位幼儿可以选学一到两门。在选择时,我们既要看孩子是否有兴趣,还要看孩子在精力方面能否承受。即便是特长课,在幼儿园阶段还处于起步、打基础的阶段,要想有所建树,在将来的学段还要继续学习。

二、纵横交织的教学安排

与丰富的课程设置相适应,我园的教学安排也别具一格。首先,每位老师除了组织本班的整合活动外,还要兼任某级部或全园的一门特色课或特长课;其次,三种课程均安排在幼儿一日活动之中,不占用幼儿离园后的时间;其三,每个班的舞蹈、电子琴、蒙氏活动、微机等课都要在音体活动室、电子琴房、蒙氏教室、微机室等相应的公共教室上。这样,全园的教学安排就形成了一张纵横交织的网,很容易出现教师上课时间、公用教室使用的冲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园实行按课程表上课的方法。有人说,这岂不是“小学化”了吗?我觉得,看是否“小学化”不能只看形式,而应看实质,看教学的内容、方法是“小学化”,还是“儿童化”。

实行这样的课程模式以来,从家长的反馈看,幼儿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能力确实有了明显的提高,如能和外宾用英语简单对话,在家能熟练地操作微机,能在公共场合大方地进行才艺表演,能认识很多字并喜欢尝试阅读等等;从我园在国家级、市级、区县级组织的舞蹈、声乐、绘画、故事等各种比赛活动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看,幼儿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实践证明,多元的课程为幼儿多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面而丰富的刺激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整合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组织的游戏性,方法的多样性,为特色课程、特长课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而特色课程和特长课程可以弥补整合课程知识系统性方面的不足。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很多弊端,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因为各种课程都安排在一日活动之中,各环节之间的过渡就要紧凑,一旦松散拖拉,就会影响其它活动的开展。因此就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培养幼儿做事迅速、不拖拉的作风。

2、要采用各种方式方法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自主活动时间。因为课程安排紧张,幼儿户外活动、自主活动时间相对容易减少,我们可采用以下方式方法予以弥补:教学环节设计尽可能与户外游戏活动、体育活动结合;教学过程注意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拖沓,为户外活动、自主活动赢得时间;幼儿晨间、晚间活动以户外活动、自主活动为主,等等。

3、教师既要不断学习、“充电”,提高业务素质,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还要善于调节情绪、调整心态,适应我园快节奏、满负荷、高标准的工作要求。

4、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幼儿的“学习”。家长们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再加付出了相对较高的学杂费,所以对老师是高标准,对孩子是严要求,很容易让幼儿感觉到压力。

5、特色课程、特长课程内容的制定既要注意专业性,又要注意启蒙性,使其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切忌过于追求专业性,要避免成人化。

6、特色课程、特长课程的组织要注意儿童化、趣味性,使之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要善于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地引导幼儿,切忌生硬灌输。

7、特色课、特长课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以培养兴趣为主,切忌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对幼儿身心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没有最好的课程模式,只有适合的课程模式。不论什么课程模式,都应从不同的角度,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应让幼儿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我在幼教园地上已辛勤耕耘十六年,经历了种种社会观念的变革,也经历了不同教育观念的洗礼。可以说,“整合”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又达到一种新的高度。然而,要真正把握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也促使我去不断学习、思考和提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尝试去运用它,每设计一个活动都尽量从各领域的知识中搜集材料进行整合,让幼儿能从每个活动中吸取到丰富的营养;尽量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幼儿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经验。如我设计的科学活动“怪脾气的火”,我把“火”比作一个怪脾气的人,通过谈火、点火、观火、试火、灭火、防火自救等步骤,引导幼儿在动口、动手、动眼、动脑的过程中,兴致勃勃地认识了“火”。在“观火”这一环节中,我在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的同时,渗透了艺术领域的内容——让幼儿欣赏内外焰颜色的变化,让幼儿运用肢体动作表现火焰的跳动,创编火焰的舞蹈。最后一个环节“防火自救”属于健康领域的知识,我把社会领域的内容也渗透其中:火警电话是多少,自己家庭的详细住址或失火地点的具体位置在哪里等。在延伸活动中我又涉及了以下内容:用红色皱纹纸制作火把,并以火把为道具创编舞蹈;语言区张贴了“火”字的演变;“娃娃家”布置了电话、脸盆和毛巾供幼儿练习火场逃生。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方法、手段,如通过观看录像资料了解火的作用及危害,通过操作实验了解易燃物的特点、灭火的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火焰的特点,通过情境表演学习火场逃生的方法等等。活动中,我和幼儿都兴致盎然,也都受益匪浅。

由于自身对“整合”教育理念认识和应用能力的不足,课程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欠缺:

中心不明——为了面面俱到,每个活动都要涉及两个以上的领域,造成中心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如一盘散沙。如我给中班幼儿设计了一个“伞的世界真美妙”的活动,就涉及到多个领域:艺术领域——欣赏伞的色彩、线条,以伞为道具创编舞蹈;科学领域——伞的构造、种类、作用,学习做记录;转动伞面体会“视觉暂留” 现象;语言领域——认识“伞”字,了解象形字的知识;用语言表达自己关于伞的所见、所闻、所想;健康领域——关于用伞的安全知识……最后,连我自己都不能确定到底哪个领域为主要内容,似乎都重要,似乎又都不重要。

拼凑生硬——有的活动涉及的几个领域间融合不够自然,为了整合而整合,只注意生硬拼凑,而忽略了有机渗透。仍以“伞的世界真美妙”为例,如果以一个领域为主,其余领域的知识能自然渗透的就用,显得牵强的就舍弃,不要冲淡了主题。就好比我们要做一杯橙汁,加适量的糖会让味道更可口,但糖加得太多,或者把西瓜汁、苹果汁等一股脑都加进去的话,恐怕味道好不到哪儿去。

拖沓忙乱——因为活动设计中牵扯到不同领域的内容,要用到不同的教学手段,所以准备工作特别麻烦,而且组织过程容易出现时间拖沓、师生忙乱的现象。就像前面提到的“伞的世界真美妙”这个活动,这么多的内容和环节,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这儿是伞,那儿是画笔,真是手忙脚乱。这个环节还没有充分展开,又得进行下一个……就这样,忙活了五十来分钟才匆匆收场。

难易不当——有时活动目标的制定和内容的设计与幼儿的发展水平不符,有的低于幼儿最近发展区,幼儿要“蹲下来”才拿得到;有的高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 “跳起来”也够不着。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对教材中制定的活动目标生硬照搬,没有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能动性,没有根据幼儿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整、改进;二是对幼儿发展水平把握不准,缺乏对幼儿的深入了解和分析。

在对《纲要》的反复学习和对整合课程的不断实践中,我向“整合”渐渐走近,对“整合”也有了自己的认识:整合是一种理念,是观念领域的东西,最后通过我们的教育行为表现出来。整合教材只是整合理念的一种载体,使用了整合教材,不一定就有了整合的理念。真正让它成为自己的东西,那么,不管使用哪种教材,都可以去运用“整合”,表现“整合”。《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三条规定:“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实际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了解本地、本园情况,要把握幼儿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发展目标,要熟谙各种知识体系……然后,运用整合的理念,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实,不论是领域课程还是综合课程,一种课程就是一块璞玉,有人会责怪它的丑陋而把它舍弃,有人却会把它雕琢成一块美玉。之所以在不同人手中会有不同的结果,关键是看指导我们的是怎样一种理念,看我们是否造就了一双慧眼、一颗匠心、一副手艺。

把一块糖放到一杯水中,糖块不见了,但整杯水都成了甜的;领域之间的融合应该是这样,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融合也应该是这样。对“整合”,应该用头脑去融会贯通,用行动去身体力行,用心去反思、体味,然后方能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