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心理衔接”

孩子从幼儿园进小学、从小学进初中、从初中进高中、从高中进大学,即“低幼衔接”、“小中衔接”、“初高衔接”和“高大衔接”,这是近几年来教育界特别强调的教育“四大衔接”,如果接好了,不仅有益于孩子的学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

在教学上,幼儿园重“玩”,小学重“扶”,初中重“半扶半放”,高中重“始放”,大学重“全放”。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过程也大致如此,“四大衔接”是一个生理和心理剧烈变化时期,要让孩子在成长的“四大衔接”上做到“无缝衔接”,自然流畅,仅靠学校和老师是不行的,家庭和父母同样责任重大。

家长要不断转换观念,做有心人。例如,“低幼衔接”称为“心理断奶期”,在“低幼衔接”中,爸爸妈妈特别要告诉孩子,小学老师与幼儿园老师不同了,小学老师说话声调变了,叫你的全名,不拿你当宝宝了。你再不能像在幼儿园那样动不动就依偎在老师怀里了。此时,父母要向孩子解释,这是因为你长大了,变成了学生,你有了班集体,有了纪律约束,你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必须完成规定的学业。老师是教他们本领的人,但不是妈妈。要使孩子直觉感到上学的好处和乐趣,也要教育孩子要热爱学校和老师。生活作息上,家长也要帮孩子做较大调整,以适应学校生活不同于幼儿园的快节奏。

再例如,“初高衔接”的孩子正处在“心理逆反期”。初中到高中,此时,孩子的自尊、自信和独立感会大为膨胀,他们不轻易听信别人的意见,对许多事持分析和批判的态度,特别反感人们把他们看成小孩子,怕别人,特别是同学看不起自己。此时,父母的民主态度就显得特别重要,要多听孩子说什么,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对人对事评头品足。不要一味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看法强加给孩子,而是要循循善诱,多多沟通。

“高大衔接”非常重要,称为“全独立人格期”。有一些大学生的自我伤害、伤害他人,甚至严重反社会行为,或多或少地与“高大衔接”不好有关。高中阶段是一个人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期,但目前的基础教育却以向大学送生源为终极目标,有时可能忽略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与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大学美好生活的超现实期待往往成为高中生拼搏的动力。可考入大学之后,很多学生发现,实现理想的路还有很长,而且,高中学习好的孩子往往有自我心中的倾向,习惯于被夸奖和被欣赏,因而进入平等互动的大学人际氛围内,感到很不适应。此时又缺乏中学老师细致的教育和牵引,一些学生因此迷失。因此,家长要重视“高大衔接”,最好提早做准备,如对孩子进大学和上了大学以后的前程不要过分夸张和夸耀,此举可降低大学新生心理困惑的实质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