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10%

1、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大众数学”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上半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3、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4、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 作学习

5、、科学计算已经和理论、实验共同构成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

6、数学课程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①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反映公民的数学需求。②课程内容的呈现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7、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数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明确了“学生为什么学数学”、“学生应当学哪些数学”和“数学学习将给学生带来什么”等有关数学课程的基本要素。

8、有学者将数学课程的目标分为三类:第一是实用知识;第二是学科知识;第三是文化素养。

二、判断10%

1、新课标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6年级)、第二学段(7~9年级)、第三学段(10~12年级) …………………………………( × )

2、提倡选择性学习是日本数学课程的一大特色 ………… (√ )

3、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就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改变。 ( × )

4、数学在19世纪已经发展成独立的学科。…………………( √)

5、“精讲多练”成为我们普遍的教学模式。…………………( × )

三、多项选择题10%

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ABC )。

A 组织者 B 引导者 C 合作者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六项具体目标有:转变课程的功能、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和( B C )。

A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B建立发展性的评价观

C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3、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主要强调两个方面。( AB )

A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B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C学生对数学应用能力

4、数学思维的特性主要有( ABC )。

A 概括性 B 问题性 C 相似性

5、数学基本能力分为( ABC )

A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B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其它数学能力主要指观察、理解、记忆、运用的能力。

四、名词解释9%

数 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应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探究学习:即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符 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就是指:学生对符号的意义理解和对符号运用的能力。

五、简答9%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新数学课程基本理念是什么?

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三、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①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需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②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

③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3、数学学习评价改革的特点?

①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②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与开放性。

③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六、分析题

(一)判断分析题10%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仅仅是“换本子”,没有实质改变。

重要的是要转变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数学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在《标准》的理念下进行教学创新。《标准》在这一方面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第一、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数学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第二、学生要从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第三、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二)举例分析题10%

你能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举一些例子、谈谈你的想法吗?

误区一: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 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误区二: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 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误区三:评价滥用失真

实例 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表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有的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师翘起的大拇指。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误区四:手段成为束缚

实例 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电脑老师赶紧跑上去,摆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反思 现在的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品位就低了。

(三)案例分析题10%

学习的效果,不能仅仅限于了解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是怎样了解的。请你就以下AB两个设计谈谈你的认识。

(一、二、三年级选做)

《两位数乘法》练习

A练习: B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

43×65=

29×47=

63×75=

86×91=

29×44=

1.用计算器算出15×15=?

2.根据这个结果,不计算,你能知道14×15等于多少吗?14×16呢?

3.用计算器算出25×25=?根据这个结果,不计算,你能知道24×26等于多少吗?

4.不计算,你能知道下面的结果各是多少吗?

35×35=?34×36=?

; 45×45=?44×46=?

……

5. 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表述它吗?

你能证明它吗?

(四、五、六年级选做)

《利息》的教学

A教学: B教学:

始 教师A:这节课咱们学习利息这一内容。什么是利息呢?请同学们看书上…… 教师B:这几天,大家已经收集了很多关于利息的知识材料。这节课,咱们就来个交流,好吗?

末 教师A: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咱们知道了什么叫利息,以及利息的计算方法。课后作业为书上练习…… 教师B:这节课大家交流得非常好!利息的知识,除了我们今天交流的这些以外,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关注。老师建议,大家可以用这些知识,办个小报,开辟一个网站,和我们全校的小朋友进行交流。也可以自己去体验一下存款和取款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已经作了很大的改进,但是我们的数学课堂呢?大量的机械繁琐的计算练习仍然充斥于我们的课堂。当算术占去了数学的绝大部分内容时,它的价值已经走向了负面……。我们说有了计算器、学生还应当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但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复杂的数值计算和代数运算。自主探索的空间,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课堂之外的自主探索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是数学教育应孜孜以求的目标。

真正有价值的数学,一定是进入学生内心的数学,而不是浮于一些文字之上。对数学概念的把握,理解它的定义是必要的,但体验它的实际意义与建构心理表象更是不可忽视。

七、设计与评析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