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业评价政策的执行与落实自接影响教师发生的评价行为。学业评价对教师的影响往往又通过执行和落实政策得以渗透或强化,进而促使教师表现出与政策基本一致的评价行为。当然,前提条件是保证政策的合理性和学业评价本身的合规律性,并能在不同层级得到有效的执行,促使教师去学习那些适合政策的评价知识与技能,进而改变与政策不相符的评价观念和行为,开展合法、合理的评价实践。如果不然,政策本身有问题,或者说政策执行小力,学业评价政策与教师实际行为之间就无法形成某种联系,甚至会断裂,教师更愿意坐享其成,不愿改变固有的想法和做法,更愿意相信与践行所在学校或教师群体形成的评价传统和习惯,进而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和“穿新鞋,走老路”的行为。

4.学业评价政策对于教师评价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它有利于教师实践合理、合规律性的学业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促进素养的发展,反之则不然。

二、学业评价政策及其执行的现实考量

1.我们重点分析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有关学业评价政策的重要文本,并调查其具体执行和落实情况,进而回答上而提出的问题。因为从理论上讲,一个相对集权的国家,对于比较敏感的学业评价政策,一般都出自中央,地方尽可能与此保持一致,地方制定与学业评价相关的政策大多也是对中央政策的补充或解释,属于政策执行范畴。下面就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影响学业评价改革走向的主要政策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2.自1996年开始酝酿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国家层面发布的关于学生学业评价的政策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份文件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作为课程改革的总纲领,把学生学业评价纳入课程评价范畴进行规定,对其提出了如下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而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而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这些要求虽然原则性强于操作性,但其所强调的发展性评价理念和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以及教师形成性地处理考试结果,显然不同于过去唯考试是从的学业评价,赋予教师增强评价能力新的期望,至少需要教师转变评价观念和行为,特别是对考试的认识。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