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幼儿拿起笔涂涂画画时,他们的“作品”比起抽象派大师的作品毫不逊色,他们天生就是画家。他们绘画的过程是他们在用“另一种语言”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表达自己的所看、所知、所想,每一幅作品里都有他们要表达的故事。

美术活动让幼儿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感受,画自己眼中的故事,讲自己画中的童话。它旨在发展幼儿美术技能,培养幼儿丰富的艺术素养,同时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在表现活动中容易掺入自己的想法和想象,他们的行为没有成人那样多的理性思考,往往爱加上自己的主观想象,喜欢夸张新奇的事物。因此,美术活动作为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艺术活动,对幼儿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美术活动创造机会,让幼儿充分地用语言表达自已的见解与想象。即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可以渗透幼儿语言教育,将两者有机地糅合起来。

一、选材设计中的语言渗透

美术活动的选材可考虑语言的渗透。教师可以选择生动的故事或游戏引起幼儿创作的愿望,尊重幼儿的独立性、积极性,接纳幼儿的艺术创造方式,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如传统的耳熟能详的儿歌,就是很好的素材。将儿时的儿歌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通过游戏玩玩、说说、画画,从中掌握人物不同动态的画法,自然而有趣,增加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信心。

可以社会生活为源泉,在真实的互动、言语的交谈中引导幼儿体验美好生活。幼儿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幼儿园的天地毕竟太小了,因此,根据幼儿园的实际,充分挖掘当地的有效资源,安排丰富有趣的外出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接触更为广阔的新天地,开阔幼儿的视野,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满足幼儿的表达表现愿望。如广场、公园的写生活动,在看看、说说中捕捉绘画元素。再如“美丽的春天”美术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得到直观的印象、感受春天的气息、体验春天的到来,带领幼儿一起走出幼儿园,利用周边社区的资源,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寻找、感受、体验来认识春天、了解春天。幼儿一路上十分兴奋,边走边找边说,通过这次找春天积累了经验,真正做到了从大自然中学,回来后动手绘画就比较轻松,并主动交流各自看到的美丽的春景,达到了语言与美术有机渗透的教育效果。

二、观察讨论中的语言渗透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活动都是以观察为基础的。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艺术对象的形象、结构、颜色等特征,并用语言进行表达。所以可以经常利用观察达·环节,让幼儿进行充分的讨沦。如教幼儿画金鱼时,教师先出示放在金鱼缸中的金鱼,让幼儿观察金鱼的外形特征,并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当姿态各异的金鱼展现在幼儿眼前时,幼儿会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金鱼的颜色真多,有红的,有黄的,还有黑色的……”“我喜欢这条,你喜欢哪条?” “金鱼的尾巴摆来摆去好漂亮,真像美丽的飘带,还像妹妹穿的漂亮裙子。”“金鱼的眼睛是鼓出来的,像珍珠。”……这时教师如果顺势教幼儿学说新词和完整的描述性语句,幼儿就会很感兴趣,从而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然后通过欣赏大师克利的金鱼作品,进行比较、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述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幼儿作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作表现中的语言渗透

在创作表现的过程中,可以把作画步骤结合情境编成幼儿易理解的语言,让他们边画边说。如绘画“种树”,通过“浇浇水、施施肥、晒晒太阳”,帮助幼儿描绘出树干上大树枝长出小树枝、小树枝长出小小树枝的情境;绘画“烧鱼”,通过“放点油、放上鱼,再加一些葱和酱油”,帮助幼儿理解作画步骤。这样幼儿在操作时兴趣很高,既掌握了操作要领,也提高了语言水平。

四、展示交流中的语言渗透

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创作出多姿多彩的作品,这时幼儿的头脑中也孕育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而且很想介绍给同伴和教师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利用不同的时间让幼儿相互交流,如结合文学作品《小兔找太阳》,幼儿进行了美术创作,同时每人选择了故事中的一幅画面,通过小组合作,大家看着自己的作品共同讲述故事。又如学习文学作品《杜里和莎里》,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小鸡落水怎么救?”幼儿进行了想象画,有的画用竹竿,有的画扔救生圈,有的画扔下绳子……由于画的内容是幼儿的感受和思考,因此讲述时语言也就生动而富有情趣。

还可以利用美术墙,展示每一位幼儿的作品,在休息时或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你最喜欢谁的画?为什么?”“某某小朋友有进步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等等。这就不但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感受,而且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只要美术活动为幼儿语言表达创设良好的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有机会说,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就能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相应的充实、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