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曾有人问我:“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希望能重新经历哪一个时段?”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希望能重新再过一次大学生活。”

因为在入大学前,我就极其清楚自己未来的定位,知道可以从学校教育中学习到什么;清楚如何利用课余时间争取去一些单位实习,培养实干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是“工作等着我去选择”,而非“如无头苍蝇般地到处去‘求’工作”;也不曾放弃参与校园活动……

因此,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十分幸福无憾——学习到了也同时玩乐到了。

我一直认为这是上天厚待于我赐予我的“本事”。直到我自己做了母亲,方才彻然领悟到,我之所以能有今天一点“不一样”的成就,不被视为“平庸之材”,完全是靠着我的父母许多看是“无为”却是“有治”的教育。

父母对我的教育,也影响到我在教育自己孩子时的观念——

藏起自己对孩子的期待,不用“模具”去打造合乎“社会标准”样式的“哈佛、清华、北大生”,而是用爱心、细心、耐心、宽心与信心,去相信“上帝给笨鸟也准备有一些矮树枝”,天生我才必有用,世上没有无用的“废料”,什么样的东西都能派上或大或小的用场,总能在某些方面显现出其特有的价值。

不畏惧“给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就会欠他一个‘成功’的成年”。

放宽心去耐心等待孩子能像一棵生长在深山野地的花或树,自自然然从从容容地长大,或蔚然成荫,或缤纷多姿。

不假爱之名,去替他们施肥催长、修枝剪芽、抵挡风雨,让他们去经历风雨、经历严寒与酷暑……

让自己在“最安全”的传统教育思维上转个弯,去松开“应该”、“不准”、“不许”……捆绑孩子心灵手脚的枷锁,让孩子能按照自己的心志,以他自己的速度,去寻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朝着或许平凡却不平庸的理想人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