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怪习,异行奇能,俱是涉世祸胎。只一个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召和平。

【译文】

阴险计谋古怪习性,怪异言行奇特技能,都是涉历世事招致灾祸的胚胎。只要一个常规道德平常行为,就可以完整保持自然本性而带来和顺平和。

【注解】

涉世:接触社会,经历世事。见三三【注解】

祸胎:犹祸根。语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絶其胎,祸何自来?”

庸德庸行:庸,〈形〉平常。《尔雅》:“庸,常也。”庸德,常德,一般的道德规范。《礼记·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庸行即“庸言庸行”见二六四【注解】

混沌:亦作“浑沌”,古代寓言中的中央帝名。原意是借喻一切事物都应顺其自然。后常用以表示愚昧无知。《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集解》:“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倏为有;北海是幽暗之域,故以忽为无,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浑沌为非无非有者也。倏:喻有象也;忽:喻无形也;浑沌:无孔窍也,比喻自然。倏、忽取神速为名,浑沌以合和为貌。有无二心,会于非无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执为一中志,故云待之甚善也。倏、忽二帝,犹怀偏滞,未能和会,尚起学心,妄嫌浑沌之无心,而谓穿凿之有益也。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乖浑沌之至淳,顺有无之取舍,是以不终天年,中途夭折,应了老话:为者败之。”汉·班固《白虎通·天地》:“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云笈七籤》卷二:“《太始经》云:‘昔二仪未分之时,号曰洪源。溟涬濛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指天地未开辟以前的原始状态,在此指人的本性,比喻自然淳朴的状态。

和平:和顺平和。见一二八【注解】

【评语】

人类是在探求未知中向前发展的,所谓学问需要求疑,科技需要假设,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敢于创见。现在世界各国竟相发展科技,莫不以繁荣经济为基础,求新求变求奇,“异行奇能”就是发明新科技的原动力。现代科技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许多奇异设想不断变成现实。由此观之,这句话似乎已经不合乎时代潮流。然而假如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观察“核子战争”几时爆发,以石油为首的世界能源几时完全消耗殆尽,再回味一下农业社会时代“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种和平安定幸福生活,就知道今天各国所极力发展的科技,将来究竟是福是祸诚属未定之天。当然尽管现代文明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难以解决,但再回到农业社会时代那种原始的和平安定幸福中去,满足人们一种理想的憧憬与美化中的回忆是不可能的。

只是在现实生活中,那种无谓的奇谈怪论,阴谋怪习是不足取的,惹人讨厌的,不如保持一种常人的心态,安然地生活。在世间,有奇言异行的人不知作了多少惊怪骇人的事,他们为了使人家知道他们的不平凡而想扬名于世,当然很好。可是,从古至今又有几人可以安全度世,全了性命呢?所以,言行怪异是涉世的祸根所在,只有道德才是合身保家最好的方策。以前庄子的混沌比喻不过是警世的一种寓言,人在混沌时期的无为无事,当然就无伤人之本性。太古时期的人大都很长命,到了后来人的智慧日渐进步,与外界接触更多了,于是变化多端加深,终于夭折了寿命。因此,只有与世无争,免招了忌不讨人厌,才是明哲保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