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学改革有两个主旋律:一是促进个体发展;二是提升教学质量。由此,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从批量生产式的集约化大班教学,向适应个性充分发展的精细化小班教学或个别化教学的转化,小班教学成为科学办教育的必然。

研究表明: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人。精力有限的老师只能“抓两头带中间”,即比较多地关注好与差的学生,中间的学生只能“带带过”。教师的教学影响好比磁场和电场一样,人数越多、班额越大,教师的影响场越弱,课堂控制力度越差,学生“假参与”现象就越严重。

而小班教育保留了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仍以班级作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同时又避免了传统的大班额必然带来的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受到忽视的状况。

班额降低后,产生了几个方面的优势:学生充分受教育的程度提升,有利于主动健康发展;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研活动中去;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加强个别指导;师生交往由冷漠机械变为热情主动;由于教学设计和教学更具针对性,有利于因材施教,等等。但是同时,小班教学也有它的劣势,比如因竞争弱而影响学生主动能力的培养;因活动多而影响文化知识的落实;因讨论多收不住而影响进度;因课堂控制多而导致自由灵活的不足,还有小班教学对教师要求高而培训跟不上,等等。

实行小班教学的前提是转变观念。

(1)教育观念。强调在小班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健康的发展,而不是简单传递书本上现成的知识;要让每位学生得到老师更充分的指导,为他们指点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要培养他们远大的志向、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要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教师要把在大班教学中花大量批改作业和试卷的时间、精力转移到对学生更多了解、交流和帮助上。

(2)课程观念。强调人文精神,重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统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统一;为学生构建起多元化、生活化、体验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新场景。

(3)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不是辛辛苦苦地让学生学了大量考试之后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被人看重和分数;学校不是教人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程序化。培养学习兴趣,学得一技之长,增强能力和才干,增广见闻,塑造个性等,都只是教育的形式,而非教育的灵魂。

(4)时代观念:新课改。教师要抓紧时间学习新课程思想理念,学习新课标,解读其基本要求;领悟、深化对“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知识和技能应当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但应花大力气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上。

在当前,小班教学存在着值得注意的几个误区:

一是“小班教学就是人数少”。小班化教学与小班教学是不同的。问题不仅在于人数的多少,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小班化。人数的多少只是表象的形式,如果教学还是老模式,方法还是老方法,就只能是小班化的大班教育。小班化的实质应是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育、处方化教育;

二是“小班教学就是高投入、高生师比加现代教学设备”。其实小班教学最核心的东西是教师能否充分利用小班时间、空间条件提高教学实效;

三是“小班教学就是精英教育”。认为小班教育是面向成绩相对好一点的学生,实施所谓的精英教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公平,是某种程度上的教育歧视,也是新课改所不允许的。小班教学更呼唤所有儿童需要的全面关怀,小班面对的是每个学生的发展。

四是“小班教学就是特长化教育”。有些学校在组建小班时以是否有特长为标准,而事实上大部分学生的特长无非就是唱、写、跳等内容。但就学生终身发展来看,抓好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出发点。小班教学应该面向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的充分发展以及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是“小班化就是圆桌化”。有人认为让学生组成小班,实施圆桌教育就能达到探究式、自主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其实座位排列还可以是茶馆式、马蹄形、梅花形、半圆形等等形式,但也仅是形式而已。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设计问题、设计活动上,而不是教学的形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