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约2—6天,病程4—7天,最长10天。

临床上首先表现为口痛、厌食及低热38℃左右,亦可不发热。口腔内可见散在小疱疹,疱疹约1天左右破裂成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疱疹位于舌面、颊黏膜及硬颚等处,还可波及软颚、牙龈、扁桃体及咽部。疱疹从数个至数十个,大小不一,小如针尖,大如黄豆。尚有流涎、拒食、哭闹、烦躁等症状。皮疹可先见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疱疹,圆形、椭圆形,周围红晕,疱浆明亮,皮疹以手脚为多,掌心、掌背均可见,也可见于臀部、腿部,皮疹多少不一,多于1周左右痊愈,皮疹不留瘢痕和色素沉着。

本病很少出现并发症,亦有伴发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和瘫痪的报道。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标准

1.有接触史。

2.有发热或感冒症状。

3.口腔、舌、腭、颊部出现程度不等的疱疹,手足出现粟粒大疱疹和丘疹。

4,兼有咽痛、流涎、拒食。

5.血象 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淋巴分类增高。

(二)鉴别诊断

症状不全时需与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咽峡炎、水痘、丘疹样荨麻疹及痱子相鉴别。

治 疗

一、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风热在表(轻型)

主症 身有微热,鼻塞流涕,手、足、臀部见散在的充血性斑丘疹及疱疹,大小不一,口腔内见散在丘疱疹,疱浆少而透亮。

次症 伴有喷嚏或咳嗽、食欲不振,或咽痛,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理化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淋巴分类增高。病原检测,疱浆液中可分离病毒。

治疗原则 疏风清热,佐以利湿。

方药运用 银翘散合六一散加减: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桔梗、薄荷、竹叶、芦根、蝉衣、六一散。若湿偏重者可加用木通、薏苡仁;热毒重者加用大青叶、板蓝根。

2.热毒炽盛(重型)

主症 身热烦躁,口臭流涎,拒食哭闹,手、足、臀部见丘疱疹,分布较稠密,疹色暗红,周围红晕,疱浆较混。口腔两颊黏膜、上腭及舌面上见疱疹或溃疡,量多,大小不等,周围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次症 或伴有齿龈肿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口干唇燥等症。

理化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淋巴分类增高。病原检测,疱浆液中可分离病毒。

治疗原则 清解心脾之积热。

方药运用 清热泻脾散加味:黄连、栀子、黄芩、石膏、丹皮、生地、茯苓、灯芯、大青叶、板蓝根。若口干唇燥加麦冬、芦根;若见齿龈红肿,大便于结加大黄、枳实通腑泻热或用凉膈散;疹色深暗红者力口用紫草凉血治之。

(二)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内服药 清热灵、万应胶囊、双黄连口服液。

(2)注射液 清开灵、银黄注射液。

(3)静脉用药 双黄连、鱼腥草、清开灵、穿琥宁。

2.单验方

(1)复方板蓝根合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木通、竹叶。煎服,每日1剂

(2)大青叶或板蓝根15~30g,煎服,每日1剂。

(3)黄芩5g,木通25g,为末,水煎服。

3.外治法

(1)青黛、人中白、冰片研末和匀,吹口。

(2)冰硼散敷患处。

(3)锡类散涂患处。

(4)吴茱萸60g研末,加面粉、醋,调作二饼,贴于足心,以布扎之。

二、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注意休息和护理。

2.支持疗法。

(二)对症治疗

1. 高热 给退热剂。

2.惊厥给镇静剂。

3. 合并细菌感染者 可用抗生素。

4.局部疼痛 于饭前于患处涂布2%利多卡因以保证进食和水。

(三)抗病毒药物

病毒唑 每日10一15mg/kg分l~2次肌注或静注,或以2mg含化4~6次/日,连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