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一直在反对刻意要求幼儿识字,这一点我也行赞同,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独立阅读给孩子带来的快乐。

这两者怎样结合才不会矛盾呢?换句话说,有没有办法让幼儿在无意之间快乐轻松地走入识字阅读之门呢?在这儿,我愿与所有的家长分享我的经验。

大家来说普通话

不少家长在家庭中都用方言与孩子交流,而学汉字却要用普通话,这样,在“音”与“形”之间还需要经过方言这一“翻译”过程。其实这是完全浪费的。而且如果孩子不懂普通话,他就无法利用电视、收音机等媒体来进行学习,但这些媒体恰恰是孩子学习的另一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孩子的语言学习期(一岁左右),电视、收音机里的语言信息对孩子是一个良好的刺激,是其丰富词汇的重要来源,即使家长不在身边,这些媒体也能发挥教学示范作用。因此,家长与孩子交流也应用旁通话。

在生活中学习

学字不是非得用识字卡片不可,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例如,超市、快餐店的招牌,饮料上的商标,车身上的广告,路边的路牌等等。这些字反复出现是良好的学以致用的机会,比起学那些单调枯燥的“上”、“下”、“人”、“大”来更有效。特别是在带孩子外出的时候,完全可以边走边学,看到啥就学啥,既可以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加深孩子对汉字的理解,又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减轻父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爱观察、爱提问的好习惯,为他今后的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活”的词组

学习有意义的“活”词组比单个的“死”字更易记,运用机会也多,更贴近幼儿学习“音”、“形”、“义”相结合的规律,尤其是学习非名词、动词等孩子不易理解的汉字。例如“尔”这个字,你可以向孩子解释这是“你”的意思,但同时你也可以告诉他这是“海尔”的“尔”,孩子一下就能记住。

电视老师

多数小朋友都爱看电视,尤其是广告。其实,反复出现的广告正是孩子的“有声”识字卡片。因为很多广告的最后一幅画面就是其商标名称,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图形化的汉字不是比呆板的识字卡片有趣得多吗?更重要的是,我们把单向的接受信息过程变成了互动的学习过程,从而避免孩子变成“沙发土豆”。

类似的经验还有很多,家长们可以自己摸索。总之,如果能够在尊重专家意见的前提下,遵循“眼到、口到、耳到、手到”的原则,充分调动各种感,让孩子多途径地接受文字教育,愉快地识字、阅读,何乐而不为呢?

是不是看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对呀,真的可以这样快乐的识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