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抓住一点,逸出文本。抓住文本中的某一点,无限发散,随意引申,胡拉乱扯,泛泛而谈。

2.无视文本,逆向批判。不顾文本原有的整体倾向,以现代人的“非语文”观念解读文本,并对文本作逆向“反思”。如在学完《半截蜡烛》后,认为藏在蜡烛中的情报之所以没有泄露,主要原因是那位喜欢杰奎琳的德国军官心地太善良了

3.不顾整体,任意选学。不管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逻辑,情感的发展,也不论文体、文章的结构是否适合,一概鼓励学生喜欢学习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喜欢学习哪一句就学习哪一句。结果有的选择不是重点的一段或者一句来学,而教师则听之任之,没有及时解决学生阅读、理解的疏漏,也不做点拨提升的工作,一味地迁就,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此脱离文本整体,无疑撕裂了文章的整体美,必然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

4.层层肢解,偏重思想。不顾文章整体,进行层层肢解,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如解读《螳螂捕蝉》时,一位老师的教学流程是:介绍时代背景——进行生字词教学——划分段落,逐段讲解——概括中心思想——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在这种程式中,教师精雕细刻,片面分析,只重视对文本思想内容的读解,却不重视对文本本身的语言艺术进行深入领悟,没有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将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这种把“语文”本身悬置、架空的语文教学是对语文课程的破坏,是对语文课程独立价值的消弭,应该引起高度的警觉。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管从哪个角度而言,都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因此教师在学习教材时,首先要把握整体,并以此来理解教材的脉络结构和教材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要像鸟儿在空中俯瞰大地一样,对教材的整体有一个把握”。先看森林,后见树木,只有全局在胸,充分了解各部分教材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调遣有度。

 (一)尊重教材。

新教材承载着新的教学理念,是我们实践新课标的重要载体。教学中要整体把握教材,首先要尊重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1.要整体把握教材的编写特点

综观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教材中所编选的基本篇目,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每一册、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等都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同时,它们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对于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紧密联系;对于一册课本,各单元的训练前后衔接,不可分割;对于整个小学阶段,各项基本功反复训练,螺旋上升。因此,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的编辑思想、编排体例,了解教材的基本特点,处理好教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教材,把教材读准、读深、读透,使教材真正为教学所用,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认知结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切不可糊里糊涂地教一课是一课,做一题是一题。

2.要处理好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既要注意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与使用,最大效度地发挥语文课程资源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的作用,又要注意适度、适时地跟其他课程相沟通,与课内外教学资源相融合,以丰富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当然在引进其他教学资源时,应处理好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要立足于教材,注意其他教学资源与语文教材的密切配合与有机整合,以达到既不墨守成规,又不滥用资源的目的。切不可丢开教材,盲目地、毫无节制地交流和展示课外学习资料,把语文课上成课外资料的拼盘课,导致课外语文资源与语文教材配合不紧,整合不够,出现 “喧宾夺主”的现象。

 (二)确立上下文意识。

上下文意识就是从课文整体出发,运用上下文理论,紧密联系课文的上下文来指导自己的教或学。

首先,教师要有上下文意识。目前,一些教师还不善于根据教材把握课文中心,只知道根据现成教案或参考资料来进行教学,造成课文中心不明确,教学重点分不清,词义解释不确切,生搬硬套,似是而非,使教学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帮助学生确立上下文意识。注意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入点,运用演绎、归纳和比较等方法,将上下文知识和操作方法教给学生;注意提醒学生,要求言必有据,从课文本身找出依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联系上下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有一位教师这样教学《清平乐 村居》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醉”字:

师:这里的“醉”仅仅指的是醉酒吗?

生:这里的“醉”还指词中的老夫妇俩“沉醉”了。

师:读书要联系上下文,词的上片写“茅檐低小”,从这里可以读出什么?

生:老夫妻的生活不富裕,怎么会沉醉在其中呢?

师:上下联系地读,老夫妻俩“醉”在哪里呢?

生:老夫妻俩在聊天,很开心,他们陶醉在夫妻恩爱中。

生:虽然他们贫困,可是精神上很幸福,大儿子、二儿子都能干活了,小儿子很可爱,他们生活在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中,其乐融融,他们陶醉在天伦之乐中。

生:老夫妻俩心态好,以水当酒,很乐观、豁达。

生:这里环境优美,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清清的水……老两口怎能不醉呢?

师:老两口陶醉在和睦、和美、和谐的村居中。

以上教例中,教师就运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来体会“醉”的含义,使理解词义与感悟文本融为了一体,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必然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从文本整体出发,依托上下文分析文本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