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

儿童饮食用具要消毒

一般发病年龄是15岁以下的儿童患者,症状是发烧、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同时有恶心呕吐。少数儿童表现出黄疸、巩膜发黄、小便发黄。从体症上来讲,有肝肿大、肝区疼痛。儿童的大便、尿液或唾液都可有病毒排泄出来,还有可能传染给他人,是需要隔离的。一般主要是儿童的排泄物要化验,饮食用具需要注意消毒,感染者需要隔离。对于没有患病的儿童和接触者,可打甲肝疫苗预防。

苍蝇作为传染媒介易导致痢疾

痢疾也是比较常见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饮用了被痢疾杆菌等污染的水和食物,或是接触了病人的排泄物。苍蝇是传染的媒介,吃了苍蝇碰触过病人的大便,又碰触食物也是可以传染的。痢疾的主要症状是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左下腹压疼等,同时还有发烧症状。有的儿童由于抵抗力低弱,有可能是形成中毒性痢疾,症状很重,比较危险,需尽快治疗,这种现象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专家提醒

不用脏水洗瓜果蔬菜

防止产生痢疾要注意水的卫生,保护水源,免受污染,不要被细菌污染,要喝温开水,不建议喝生水,饭前便后需洗手,不吃腐坏变质的食物,不吃死亡的禽畜肉,不用脏水来洗瓜果蔬菜。

如果有条件做饭的话,碗筷应当消毒,案板和刀具要生熟食品分开,吃海鲜食品一定要煮熟再吃。同时还要注意环境卫生,消灭蚊蝇,不随地大小便等,及时清除垃圾,管理好粪便。

腹泻严重脱水须及时就医

感染性腹泻也是儿童灾后容易出现的。

感染性腹泻的病菌多是沙门氏细菌,病毒比如:轮状病毒、埃柯病毒、可萨奇病毒、EV71病毒等。感染性病毒次数多,且大便性状改变。

临床症状有发烧、腹泻、呕吐,大便性状可以是水样便、蛋花汤样便,或是粘液便等,严重者还常有脱水现象,须前往医院及时治疗。

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灾民吃喝稍不注意,就可能感染肠道传染病或发生食源性疾病。地震后,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受到极大的破坏,卫生基础设施损坏严重,供水设施遭到破坏,饮用的水源可能受到污染,这些都可能成为导致传染病发生的潜在因素。据介绍,地震后可能引发包括霍乱、甲肝、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等在内的肠道传染病,以及食源性疾病。因此,做好地震后的肠道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成为重中之重。

肠道传染病应急处理先“隔离”

肠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 “病人或带菌者肠道中病原体——排泄物——水、食物、手、苍蝇等——易感的健康人——新病人或带菌者”的形式传播的。防控肠道传染病的要点关键在于严格消毒饮用水和食物,病人及时隔离治疗,严防病从口入。

对于肠道传染病的应急处理首先要进行床边隔离、对吐泄物消毒;如果吐泄严重者,可适量饮用盐开水。

另外,及时到医院就诊,遵医嘱治疗;饮用开水和食用蒸煮熟的食物;及时消毒餐饮器具等。

“入口食品”需有三大注意

被水浸泡的食品不能吃

灾区不能吃的食品包括被水浸泡的食品,除了密封完好的罐头类食品外,其他不能食用;已经死亡的畜禽、水产品,压在地下已经腐烂的蔬菜、水果,来源不明的、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麦、玉米和花生等,不能辨认的蘑菇及其他霉变食品,加工后常温下放置4小时的熟食等,都不可食用。

选井水、山泉、小溪为合适水源

搞好饮水安全,选择合格的水源,并加以保护。

首选井水,水井应修井台、井栏、井盖及井周围30米内禁止设有厕所、猪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打水应备有专用的取水桶。

其次选择没有污染的山泉、小溪和上游水,并划定范围,严禁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倾倒污水垃圾等。

最后,可根据情况选接自来水供水管线、打手压泵等,集中式的饮用水水源取水点必须由专人管护。饮用水要经过清、过滤、消毒等处理后,方可饮用。

粮食要在干燥通风处保存

粮食和食品原料等要在干燥、通风处保存,避免受到虫、鼠侵害和受潮发霉,必要时及时进行晒干;霉变较轻 (发霉率低于30%)的粮食的处理,可采用风扇吹、清水或泥浆水飘浮等方法去除霉粒,然后反复用清水搓洗,或者用5%的石灰水浸泡霉变粮食24小时,使霉变率降到4%左右再食用。

儿童更易感染肠道传染病

水源、食物被甲肝病毒污染后易得病

地震后,有些疾病成年人和儿童都可能得,但有些病儿童发生的更多些。地震后生活环镜、生态环境的变化,生活状态从而得以改变,甚至产生水源污染,导致传染病发生。

首先,对孩子来讲,最常见的疾病是肠道疾病。比如:甲肝、痢疾、感染性腹泻、肠炎等,这一类肠道传染病在预防方面要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其中,甲型肝炎是很常见的,水源或食物被甲肝病毒污染后,儿童再吃后会产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