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诗歌和散文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一般来说,幼儿诗歌和散文篇幅短,通俗易懂,但却沉淀着丰厚的理性成分,可以传递给幼儿不同的文化知识、观念和情感。在语言教育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和引导,充分发挥诗歌、散文对幼儿的整体教育功能。

教师在开展诗歌和散文活动时,在遵循幼儿文学作品教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要根据诗歌和散文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使活动更具可行性,挖掘更多的教育价值,从而丰富幼儿的语言知识,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一、活动前——把握文体特点与作品内涵

开展诗歌和散文活动,首先要精心选择“符合幼儿天性”的作品。所谓“符合幼儿天性”,就是立足于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符合幼儿的审美特点、认知方法和思维方式等。在了解幼儿的表现与想象水平的基础上,精心选择诗化语言的作品,必须事先考虑该作品有没有活动的价值、有没有共同建构的价值。其次,教师要分析作品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及难点,确定教育目标和教育重点,充分思考通过活动让幼儿建构怎样的经验,怎样的经验更具连续性、发展性,以及除了经验本身还能得到什么等,做到心中有谱。

1.了解诗歌和散文的文体特点

诗歌和散文作品大多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具有很强的美感,语言精练纯净且又自然流畅,富有色彩和节奏,并蕴涵着一定的意境,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心旷神怡。如散文《黄叶儿》和诗歌《摇篮》就具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语言表达优美、流畅。二是充满人文关怀,具有浓浓的人情味,使人感受到真、善、美。《黄叶儿》说的是动物间相互关爱的情感,《摇篮》说的是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同时,《黄叶儿》又有两条主线:①自然美:表现黄叶儿的形状特征,由黄叶儿的飘与飞折射出秋天的季节特征,而黄叶儿的融人大地又反映出一种自然规律(隐性表现)。②情感美:由黄叶儿的行为——带蚂蚁、瓢虫去旅行,反映了黄叶儿与蚂蚁、瓢虫等的友好关系。《摇篮》也有它的自然美和意境美,是在依据事物特征而展开的想象中表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

2.把握作品内涵,确定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对诗歌和散文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把握诗歌和散文的内容与意境,并努力挖掘作品内涵,在其深度与广度上下工夫,必要时可根据本班幼儿特点进行适当修改。如《黄叶儿》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幼儿感受黄叶儿与小动物之间的情感。难点为:融进大地妈妈的怀抱,黄叶儿还可以和谁一起去旅行?《摇篮》应更多地引导幼儿想象还有“××是××的摇篮”,并启发幼儿说出理由。

二、活动中——感悟作品的意境。注重表达、表现

1.创设相关情境

诗歌和散文中的一些意境有时很难言传,只能意会,因此教师对相关情境的创设也很重要。这样的情境主要包括:①视听情境,主要指画面的设计应美观,可以配上音乐,与诗歌、散文内容相映成趣。②实景,如地上铺满黄叶儿或摇篮,或者在活动区放一些由幼儿收集的黄色叶子或摇篮等,使幼儿置身于情境中,在情境的刺激下积极活动、感受,帮助幼儿感知理解作品。

2.注重情绪渲染

诗歌和散文类作品大多声韵和谐,有的押韵,有的句式整齐,有的结构重复,在表达情感、渲染情境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利于熏陶幼儿的美感和韵律感。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描述、朗读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并溢于言表,传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发幼儿的情感投入,推动幼儿对诗歌和散文意境的感受。如《黄叶儿》里“她小心地飞着,飞得很慢很慢”,《摇篮》中“……是……的摇篮,摇着……”都可以传达一种喜悦、依恋的情感。

3.引导幼儿多方面地感受作品

(1)注意调动幼儿的感官,对诗歌和散文作品进行多通道的感受与理解。如引导幼儿听听诗歌、散文,看看画面,想想问题,说说感受,做做动作等进行表现,使语言、思维、情感、想象、动作等多通道参与,让幼儿通过反复朗诵体验诗歌内在的含义。感悟作品的意境是需要教师引领的,这一点在诗化语言作品中更值得强化。

(2)让幼儿多听、多欣赏,使幼儿反复品味,从而激发联想,促进理解,以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表现的韵味。在感悟作品和经验回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把仿编、创编的诗化语言片段完整地连缀起来。幼儿可以迁移原作品的句式结构,套用和仿用原作品的排比、韵律,根据个人生活经验,个性化地描绘新内容,营造新意境,表达新情感。

(3)灵活有效地运用提问。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欣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时,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层层递进地展现诗歌、散文的内容;同时,教师还要有教学机智,要能根据幼儿的反应灵活有效地运用追问、质疑等方法,引导幼儿在讨论中获得进一步的理解、体验,发挥作品应有的教育功能。

4.激发幼儿想象与表达、表现的积极性

诗歌和散文作品一般都能给予幼儿较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多种表达、表现的机会与条件,如表演、仿编、续写、创编等,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表现,发展语言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诗歌和散文作品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较难理解的语句。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一方面可以在不改变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修改,使之成为幼儿容易理解且朗朗上口的文章,这也是教师在选择诗歌和散文时的一个原则;另一方面,可以将作品中难以理解的语言作为隐性的教育内容,只需让幼儿欣赏、感受,不必设问,即不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总之,教师在开展诗歌和散文活动时,必须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充分发挥诗歌和散文对幼儿的多元教育功能,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