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肌强直综合征诊断:

令患儿用力闭目或紧握检查者手持续5s后立即放松,即可出现肌强直。反复活动多次后,肌强直逐渐减轻。用叩诊锤击大鱼际的肌肉,可引起拇指对掌而不能立即松弛。用叩诊槌叩击静止的肌肉,局部肌肉因收缩而出现凹陷,持续半分钟左右消失。三角肌及舌肌最易有此反应。肌肉活检及肌电图也有助于诊断。

鉴别:

本病征须与强直性肌萎缩鉴别。后者有肌萎缩同时存在,但初期常无肌萎缩现象,但常并发秃发、睾丸萎缩、白内障等症状,且对叩击及电流刺激无强直性反应可助鉴别。

小儿先天性肌强直综合征并发症:

一般无严重并发症,可发生肌萎缩或有肌强直性营养不良表现。

小儿先天性肌强直综合征治疗:

西医治疗

应对家长说明本病为良性疾病,但病期较长,需耐心处理。轻症者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无需特殊治疗。奎宁和普鲁卡因胺对本病可有效,可使强直症状消除数小时。此外苯妥英钠、泼尼松(强的松)等亦有一定疗效。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者可采取下列治疗措施,以对症治疗为主。

1.奎宁

具有箭毒样作用,能降低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性,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延长肌肉收缩不应期,且具稳定肌膜的作用,为治疗肌强直的常用药物。硫酸奎宁剂量儿童用量为每次0.1~0.3g口服,2~3次/d。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耳鸣、耳聋、头痛、恶心、腹痛、皮疹及视神经萎缩等副作用。

2.苯妥英钠

该药可稳定肌膜,减少膜兴奋性,减少钠离子内流入细胞。儿童剂量为3~8mg/(kg·d),分3次口服。副作用有震颤、牙龈增生、共济失调等。

3.普鲁卡因胺

该药可抑制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性,稳定肌膜。儿童剂量为每次14mg/kg,每6小时1次。剂量过大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发冷、发热、肌肉疼痛、皮疹、心律失常、粒细胞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肾上腺皮质激素或ACTH

可促进钾离子排泄,降低肌细胞对钾离子的敏感性。可用泼尼松1~2mg/(kg·d),1次顿服;或地塞米松0.1~0.2mg/(kg·d),静脉滴注,症状改善后减量;或ACTH每次0.5~1U/kg,2次/d肌内注射。

5.其他药物

乙酰唑胺、硝苯地平、地西泮(安定)等亦可应用。

小儿先天性肌强直综合征预防:

因病因不明,尚无确切预防方法,参照遗传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预后

本病征大多无进展性,故预后良好。肌强直程度可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减轻,虽肌强直症状难以消失,但患者仍能从事一般性工作。部分患者可发生肌肉萎缩或有肌强直性营养不良某些表现。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