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千古名作,词人抓住山村夏夜有代表的景物,勾画了一幅清幽静谧的夏夜图,而且将因为雨找店的情节写的妙趣横生,整首词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百读不倦。要把这样一个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学生,我当然要尽最大的努力使学生体会到词句魅力。一个人的知识、视野毕竟是有限的,我上网查阅资料,看看有关作者以及对本诗的不同的鉴赏观点,再从别的同行的教学体验中吸取一些经验。我搜集了不少资料,将我认为应该介绍给学生的资料进行整理,就在我要结束搜索的时候,忽然一篇题为《质疑〈西江月〉》的文章引起我的注意。我马上打开阅读,原来是一位细心人对词中的“半夜鸣蝉”产生了怀疑,他开始仔细地调查、了解,甚至去辛弃疾的故居住了几天,最后他找到了这个半夜里叫声似蝉的小动物—— “纺织娘” 。作者在最后做了一番评论,他说对于身为文人的辛弃疾能够产生这样的误会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如果我们不仔细地弄明白,便按照“半夜里蝉叫了”这样的解释来讲下去的话确实有些误人子弟了。看到这里,我很受震撼,我佩服这位细心人的执着,也为自己今天看到这篇文章而庆幸,否则的话我将把一个错误的知识讲给这些本来就没有多少常识的聋生。由此我又想到教师的备课,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我们老师一定要多搜集资料,多看看,多找找,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也会避免一些失误,备课这一环节应该多下功夫。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让读者不仅能看到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原风光,而且会自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

这首诗词,虽然内容不算太深奥,但文中所表达的诗词意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较远,要想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却是不容易的。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在分析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时,我及时给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等。结果学生能够积极地去想象、表达;当学生想象有障碍时,就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体会。

另外,我以“读”字当头,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读议议,议议读读。一方面要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那些独特的历史时空;另一方面要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结果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意境中,十分准确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

但如果课前布置学生多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诗词的话,我想,学生在体会词人的情感时会更顺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