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曼-匹克病是一组罕见的鞘磷脂沉积症,临床上以肝脾肿大和神经系统受损为主。因症状变化多端,曾将本病分成A~F 6型,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儿童期以A、B、C三型为主。

【病因和发病机制】鞘磷脂是广泛存在于质膜、内质网、线粒体和构成神经髓鞘的一种脂类物质。它的降解是经过溶酶体中酸性鞘磷脂酶(ASM)的水解作用,使神经酰胺C1位上的磷酸胆碱断开。当该酶缺乏时,鞘磷脂即广泛贮积在肝、脾、骨髓、肺、淋巴结和脑组织等器官中,导致功能障碍。各型尼曼-匹克病患儿的酶缺乏程度不同:A型患儿的肝组织酶活性低于正常的10%,白细胞和培养成纤维细胞中仅为正常的4%左右;B型患儿的酶活性较A型稍高;C型息儿的成纤维细胞酶活性可达正常的38%~63%,且其脑和肝组织中的酶活性可能接近正常。酸性鞘磷脂酶的编码基因位于1lpl5。1~p15。4,含有6个外显子,长度为5Kb,本病A、B两型即为基因突变所致。C型的分子缺陷迄今还不甚清楚,仅知其根本缺陷是细胞不能脂化和转运外源性胆固醇,而其鞘磷脂酶活力降低则是继发的。随着今后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分型亦将有变动,本节仍沿用原有命名。

【病理】患儿全身网状内皮系统中可查见富含脂类的直径为20~90μm的大型泡沫细胞,以脾、骨髓、肝、肺和淋巴结等部位为主。这种泡沫细胞又称为尼曼-匹克细胞,通常仅见一个偏位的小细胞核,染色质疏松;胞浆充满脂类小滴(胞质体),在未染色片上呈"桑葚"状,Giemsa染色时,胞浆呈蓝或蓝绿色,内有深浅不一的蓝色颗粒。不同于Gaucher细胞的是:酸性磷酸酶染色呈弱阳性;Schultz反应(检测胆固醇)呈阳性。亦可用位相显微镜或电镜检查鉴别两者。

【临床表现】各型的共同特点为肝脾肿大和生长发育障碍,有些类型有神经系统被侵犯的症状。

1、A型(婴儿型) 是最常见的一型。本型临床表现比较一致:患儿在宫内及娩出时均正常,少数在新生儿期有黄疸持续不退情况;出生后数周内即可因肌力和肌张力低下而发生喂养困难及体重不增,常伴有反复呕吐、腹泻等;3~6个月时出现肝脾增大和淋巴结肿大。病情进展迅速,除肝脾极度增大外,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早,6个月时即可呈现精神运动发育衰退征象,表情淡漠、动作发育迟缓、听视力逐渐丧失、惊厥发作等为常见症状。皮肤有棕黄色素沉着。约半数患儿可见眼底黄斑部樱红斑。患儿最终极度消瘦呈恶液质状态,大多在3岁左右死亡。

2、B型(慢性非神经型)本型 患儿通常发病较A型稍晚,常见脾脏先增大,然后出现肝增大。病情进展缓慢,且不侵犯神经系统,肝功能受损情况亦少见。患儿身材矮小,肺部因弥漫性浸润而容易发生感染。一般不影响寿命。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