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和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是起决定作用的。一味地责怪孩子是不公平的,也是毫无用处的。 我们应更多地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去寻找原因。

 就拿孩子勤俭意识差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找到原因。

首先,从幼儿园的教育来说,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劳动教育、消费教育、理财教育几乎是空白,无人引导。

其次,在家庭中,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只要求孩子学习好,吃喝拉撒一切包办代替,任何要求一概满足,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绝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而孩子对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当然,不知回报。

再次,从现在大的社会环境来看,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奢侈浪费与享乐之风亦不断滋生和蔓延。在这种环境中,对孩子进行勤俭教育有诸多不利因素。所以,对幼儿进行勤俭教育,我认为不是单从哪方面入手或采取单一措施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必须全社会共同提高认识,各方达成共识,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教育,方能奏效。

1.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教

婴幼儿的可塑性极强,通常被人们形容为是一张“白纸”在这方面,父母和教师所起的榜样示范作用巨大的。因为幼儿期社会性学习的特点是“模仿学习”,无须别人来“教”,只要身边有这样的人事,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孩子们自然就会习得。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的消费习惯、理财方式、劳动行为和态度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如果父母具有计划地支出、理性消费的观念,家中一切物品,包括孩子的衣物、玩具、学习用品等都能有计划、按需要添置,而不是根据自己或孩子的一时冲动购买,并小心爱护所购的物品,家中一切设施摆放整洁,勤收拾,常整理,那么,孩子就不易产生“见好就爱”的毛病,具有一定的抗惑能力、另一方面幼儿心中也会理下理性消费、尊重劳动、某人勤俭节约的种子。

 2.启发引导,动情明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接触到的人和事会越来越多,可供他们模仿的榜样、行为也会多样化、复杂化。孩子在某种情感和知识的支配下,会接受和认同某一行为或方式,否定其他行为或方式、并逐渐将被接受和认同的这种行为或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根据幼儿期的年龄特点,要使他们理解某些要求并发自内心加以接受,最有效的方式是让他们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亲身活动和情感体后最终明白和接受。如,父母买回好吃的东西,孩子不停地吃,此时给他讲“细水长流”的道理是没有用的,但如果等他吃完后不再提供,以后几天依旧如此,孩子就会产生不满意感,这时,成人再启发引导,讲些或显的道理:从保护胃肠消化功能到快乐的平均享受,孩子接受起来就要容易得多。

再如,全班孩子跟着老师学做玩具,有的孩子勤动脑,动手,玩时很爱惜玩具,就能经常快乐地玩,而有的孩子不愿动手做或不爱玩具,经常弄坏玩具,那么他就只好看着别人玩。几次以后,经过教师启发或同伴间的讨论,他就会明白这样的道理,只有动手,才能创造快乐;只有珍惜,快乐才能长久。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