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都会发现孩子在一定时候会把很多东西看做是和他一样的有生命、有思想和活动能力的。他常常和自己喜爱的玩具、布娃娃、小狗狗等“说话”…… 孩子这种与玩具说话的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作“泛灵心理”。

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对我们家长教育孩子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对我们也是一种挑战。孩子有他自己特别的思维方法,这个时候他可能会问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家长怎样回答孩子的问题最有爱?

比如:

问题:“影子为什么跟着我走?”

“大概是影子喜欢你,所以跟着你走。”这样的回答,要比你对孩子说“你现在不懂,等长大就知道了”更好的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对策:用拟人化的方法

孩子都是有好奇的心理,从3岁左右开始,孩子就会喜欢问各样的问题,还会不停的追问为什么,但有的问题答案孩子是没法理解的,但我们如果不回答孩子的问题,他会慢慢的失去好奇心,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手段来回答孩子的问题。

问题:“小兔子为什么会有毛啊?”

“就像你在平时时要穿衣服一样,小兔子平时出来玩也要穿衣服的。”

对策:教会孩子有爱心同时富有同情心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把身边的物品拟人化,激发孩子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形成相应的好习惯同时加深孩子的理解。

例如,孩子想去把椅子搬倒,你可以和孩子说,椅子摔倒了会很疼的,要是摔坏了,走路腿会很疼的。孩子听明白后会很小心的保护椅子。这就培养孩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进而可以泛化到动物、其他小朋友身上。这样孩子就会学会爱护很多事物和人。

提醒不要给孩子看恐怖或者暴力的影视节目或者故事书。会影响到孩子的泛灵心理,难以区分现实和虚构。

孩子走路不小心被一个树枝绊倒,不要当孩子的面去“打”树枝,因为这是因为孩子不小心走不才发生,如果一味的怪罪树枝,孩子会利用泛灵心理来推卸责任,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技巧的同时,不要忘记要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