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老师时常教导我们:五星红旗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而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只要胸前飘着红领巾,革命先烈就在你的身边守卫。敬队礼时,五指并拢高举头上,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每当想到这些,就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什么原因,孩子们胸前的领巾再不鲜艳,再不平整,也再不能让他们有骄傲的感觉了。红领巾似乎只是卫生文明班评比时扣分的凭据。我问过一些同学,他们有的说:无所谓,老师让戴就戴,没有特殊要求就不戴;有的说:从来不戴,但放在裤兜里,以应付突发情况;有的说:在全班都不戴时自己还戴着,颇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凉与豪迈……听了他们的回答,我不禁哭笑不得。

回家问我妈,她说:我上小学那时候,入队可是一件大事,加入少先队是每个孩子的梦想,有的同学一直到小学毕业都入不了队。戴上红领巾的同学连走路,说话都感到自豪,做什么事都走在前面。红领巾每周一定要洗得干干净净,那时候家家都没有熨斗,就放在锅盖上以保持平整。见到老师一定要敬一个标准的队礼。而那些没能入队的同学就要在各方面积极努力,以便早日加入少先队。

听完老一辈的话,我的感触颇深,究竟是什么使孩子们在佩戴红领巾这件事上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现在孩子把兴趣集中在单车,手机,MP3和网友上,却把红领巾弄得皱巴巴,脏兮兮。高年级的同学把它揣进裤兜或藏进书包;低年级的同学用它当作道具扮演海盗或英雄。敬队礼时,随便的一扬手,真让人有一种危机感。

上学期,我到延吉市的一所朝族小学听课,随着我踏入学校大门,就不断有学生向我行鞠躬礼。我的心情也随着一声声“老师好!”而变得阳光灿烂起来。似乎多年被冷落的师尊正一点点苏醒。我不禁产生了疑问:我们设计红领巾的初衷与目的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成了有损形象的东西?是否因为学生一入学就全部加入少先队而失去了光荣感,责任感?放眼全国,有不少孩子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户口但我敢相信,凡是入小学念书的孩子无一例外都是少先队员。换句话说,少先队员数量比法律承认的适龄儿童数量还多。这种没有区别,没有比较的现状造成了孩子们对少先队员真正含义的理解。

我们作为普通教师,培育着祖国的未来,深感责任重大,我想,如果我们缩小少先队员的比率,让那些表现好的同学先加入少先队,再让有进步的同学逐步入队,是否能激励学生,使他们知道少先队只吸收优秀的同学。并且不断加强少先队知识教育,让少先队员们了解红领巾的含义,明白敬队礼的意义,胸前的红领巾意味着一份责任,它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更不是一种形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少年“先锋”的作用。或者干脆取消单一的红领巾制,而改用多种色彩的领巾,比如:诚实守信的孩子戴黄领巾;孝敬父母的孩子戴蓝领巾;勤奋学习的孩子戴绿领巾……这样岂不是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段话一直鞭策着我。建国五十多年来,少年的中国正逐渐成长,中国的少年也应该明理,诚心,热情,好学……成为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