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根据贫困地区幼儿园的特点,定西市幼儿园率先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研究,此课题被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列为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研究课题,并纳入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定西的土特产———洋芋》是该课题研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主题活动,在参与、跟踪、剖析、指导、反思、总结这个代表案例的过程中,管理者与教师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构建了与新《纲要》教育理念相吻合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师观、儿童观,完成了适宜农村幼教的课程目标体系、执行框架体系、评价体系等。

定西是马铃薯之乡,洋芋是本土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确定此课程内容能够体现“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的园本课程开发要求。洋芋在本地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很大比重,民间还有许多关于洋芋的小曲与歌谣,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教师与幼儿都是吃着洋芋长大的,洋芋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活动材料容易收集,能够为美工、科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以洋芋为主题,容易将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教师在掌握了相关理念后,开始比较、筛选课程内容。于是,《萝卜宝宝》《我爱家乡———定西》《认识玉米》《香香的蔬菜》等一系列以本土资源为主题的活动相继产生,内容的选取是准确到位的,比较符合园本课程开发相关理念的要求。

但教师围绕“洋芋”开展了两周左右的主题活动之后,感觉进行不下去了,认为幼儿已经初步认识了洋芋,知道洋芋“学名叫马铃薯,是地下块茎,有浅紫红色和浅黄色,体内含有大量淀粉,既当蔬菜又当粮食”,而且也让幼儿用洋芋进行了简单的手工制作。教师反映:“挖空心思,能想到的都做了,幼儿也不感兴趣了。” 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停滞阶段。

于是,管理者及时参与到教师的活动设计与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为教师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料,发挥指导与支持作用,与教师共同讨论课程的走向,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及其隐含的教育价值,遴选与“洋芋”相关的各领域知识点,并衍生出适宜的活动内容与形式。

在教研会上,课题组成员对原有方案进行了质疑,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初步改进建议:“可以结合季节种洋芋”“请一位会种洋芋的家长来示范如何点种” “和幼儿一起观察洋芋的生长过程”等等,教师受到了很好的启发。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教师与幼儿一起准备了种薯、泥土、肥料、纸箱以及小花铲等,进行了集体种植活动。教师与幼儿还根据洋芋的生长阶段,集体进行记录活动。

活动中教师更加关注幼儿的需要、已有经验以及兴趣点,适时调整教育行为,生成新的课程内容。教师让幼儿用洋芋削制了小陀螺,让孩子玩陀螺,创设了具有浓郁乡村生活气息的体育游戏———“挖洋芋”;在计算活动中,用洋芋片切出各种图形,穿珠数数、分类、排序、比较等。到了大班第一学期,恰好到了洋芋成熟的季节了,于是,教师将定西小曲以及关于洋芋的花儿创编成歌曲与舞蹈,幼儿在“六一”活动中生动地表演了表现定西人喜获丰收的节目《拾洋芋》。

在为时两个学期的“洋芋”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断地通过阶段性总结与反思,随时审视与发现课题研究中具有共性的成功经验或不足,减少盲目性,增强有效性,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有关分析研究,寻找适宜的解决办法,有效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

兰铁一幼 邵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