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简介: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部位:全身

科室:小儿科

症状:胆红素异常增高、胆红素升高、黄疸、胆红素异常增高、胆红素升高、黄疸、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无瘙痒、无肝胆疾病的皮肤黄染、皮肤呈浅黄或深金黄色、病理性黄疸、核黄疸、重度黄疸 皮肤发黄

检查项目:乳房超声检查、尿胆红素(BIL)、粪便颜色、乳房超声检查、尿胆红素(BIL)、粪便颜色、粪胆原定量、粪胆素、维生素E(VitE,VE)、脂蛋白X(LP-X)、总胆红素(TBIL,STB)、非结合胆红素(SIB,IBIL)、结合胆红素(SDB,DBIL)

相关疾病:新生儿乙型肝炎、新生儿先天性胆道闭锁、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急黄、小儿尼曼-皮克病

母乳性黄疸原因:

一、发病原因

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于母乳本身造成,推测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