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观上,家长因孩子的残疾问题容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在此失落感下,家长会产生一些错误的亲子观,如认为孩子只是自己的附庸,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害怕别人知道家有特殊儿童,于是让孩子呆在家里,不与外界接触,更难以带他们出去感知丰富多彩的世界;或认为孩子是厄运之始,将自己所有不顺之事都归因于孩子的残疾,认为孩子应该为此负责;或认为自己有愧于孩子,因为觉得是自己给孩子带来了苦难而常常陷于自责当中。

(二)教育态度上的误区

对残疾儿童的态度。首先,家长耐心不够。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急躁的情绪,不能很好地体谅孩子的真实困难,导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不耐烦。其次,家长信心不足。他们认为孩子将来很难有出息,导致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时常动摇正确的教育信念。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家有残疾儿童无脸见人,导致孩子也觉得自已是社会的包袱。再次,家长爱心错位。家长对残疾孩子的爱心因强烈的内疚、负罪感而偏轨,不能理智地关爱特殊孩子,而是溺爱、百般迁就,甚至是放任。

对学校的态度。现今残疾儿童家长对学校普遍存在着两种参与态度。一是盲目尊崇学校、教师权威。家长视教师为权威,认为自己缺乏教育能力,配合不了老师的工作,所以还不如让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在学校教育子女,而自己只承担抚养的责任。二是对学校教育不满,与学校及教师的冲突激化。家长与教师在共同面对残疾儿童的服务问题时,由于彼此在教育、经验背景、责任及价值观上的不同,极可能在对孩子的服务观点和相互对待的态度上会有冲突出现。

二、正视现实,理性定位,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一)正视残疾事实,理性目标定位。

据了解,目前全国约有0~14周岁的残疾儿童178万,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千分之六的速度递增。无论是先天残疾还是后天因病或事故致残,一旦孩子残疾,都会使父母在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打击,使他们深为失望和内疚。因此,对残疾儿童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对父母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家庭成员坦然接受孩子残疾的现实,为其未来进行理性定位。同时,无论是去特殊学校就读还是跟班就读,都应积极主动地与学校沟通,配合学校有准对地为孩子制定教学计划,包括文化知识、思想教育、生活技能、康复矫正等,选择适合的课程和多层次的教育内容,选配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促使孩子在适宜的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