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结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纸板、积木、彩泥、粘土等各种材料来建构物品,是幼儿观察、思考、实践和创造的过程,也是幼儿各项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结构游戏也称为建构游戏或智力游戏,对于幼儿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有重要影响。笔者在自身多年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个人对于如何结构游戏,提高小班幼儿建构能力的见解和体会,欢迎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一、小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

(一)目的性弱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结构游戏中很难确立明确的建构目标或搭建蓝图,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进行指导和规范,让游戏顺利、有效进行。

(二)选材盲目

小班幼儿在选择材料的时候比较盲目,仅仅依靠个人对材料颜色、形状、材质等的喜好或者熟悉程度来选择材料,而并不关注所选材料能否帮助自身完成物品的构建。因此,教师应该多为幼儿准备颜色鲜艳、形状可爱、材质舒服并且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三)缺少合作

小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基本上是个体活动,鲜少有集体合作行为,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进行引导和教育,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互相合作。

(四)持续性差

由于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且小肌肉控制能力不强,导致小班幼儿的结构游戏必然不能够持续太长时间。因此,教师在游戏主题的选择和环节的安排上要掌握好时间和节奏。

二、在结构游戏中提高小班幼儿建构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 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中心

首先,应该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游戏理念,让幼儿在不断的观察、学习、思考、反省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形式,提高自身的建构能力和综合水平。

其次,应该树立“以提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无论是游戏主题的选择、游戏流程的规划、游戏规则的制定还是作品成果的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应该为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服务,让结构游戏成为提高幼儿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材料投放 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材料是结构游戏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材料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游戏中幼儿建构能力的形成,在材料投放方面,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颜色鲜艳、形状可爱的材料无疑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也能激发他们游戏的兴趣。例如,同样都是彩笔,红色、紫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一定会得到更多幼儿的喜爱。因此,教师在材料投放方面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力求吸引幼儿的注意。

其次,考虑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小班幼儿在性格、喜好、身体发展程度、建构水平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材料投放上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需求,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游戏中。例如,有的幼儿在结构游戏之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建构活动,连材料可能都不认识,那么教师应该尽可能给他们形状简单、数量较少、拼搭容易的材料,让他们几下就能搭建成型,培养他们参与游戏的自信心。

再次,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建构主义”强调让学习者由已知的经验入手,探索未知的知识。因此,在小班幼儿结构游戏的材料投放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小班幼儿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有限、处理材料的能力不足这一特点,尽量提供贴近日常生活的材料,让他们先从模仿开始入手,逐渐进行想象和创新。例如,教师要求幼儿用积木搭建古塔,然而很多幼儿根本没有见过古塔是什么样子的,在游戏中难免显得茫然、紧张甚至焦虑。如果教师能从搭建房子入手,逐渐引导幼儿搭建高楼、桥梁等较为熟悉、且搭建方法相似的建筑物。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幼儿观看古塔的照片或视频,让幼儿在掌握搭建方法的同时,了解搭建目标,这样既符合 “在体验中进行学习”的教学规律,也容易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最后,注意材料的启发性和适宜性。一方面,提供幼儿熟悉的材料并不代表让幼儿仅仅满足于对日常生活中所见事物的模仿,而是让他们在模仿的同时学会想象与创新。例如,从引导幼儿利用磁力棒拼贴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基础图形入手,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和想象,独立拼贴太阳、国旗、圣诞树等简单的图案,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不仅要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投放,还要掌握材料投放的时间。例如,结构游戏的初级阶段可以让幼儿充分接触所有的材料,让他们熟悉和尝试利用这些材料,半个月之后,当幼儿逐渐掌握了材料特性和游戏规则,就可以将主题材料和配件材料分开放置,让幼儿分清材料的主次和先后,让他们有选择性的拿取材料。在培养他们游戏的目的性和条理性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组织形式 有效的组织形式提高构建能力

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结构游戏的核心之一是“体验”,而体验的前提则是观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善于观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顺利开展游戏。例如,教师确定本课的游戏主题是“大自然”,那么教师可以给幼儿播放一段有关大自然的视频或者直接带幼儿到野外去亲近大自然,让幼儿用自己的双眼和双手去感知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中的一切。然后再给幼儿规定题目,让他们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跟大自然相关的物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可以通过幼儿的制作成果,了解幼儿眼中的大自然。

其次,引导幼儿合作,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是“建构能力”的一种,因此,在结构游戏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例如,教师组织幼儿完成游乐池的搭建,引导幼儿自由进行分组,分别完成搬挡板、运海洋球、摆放玩具、擦洗泡沫垫等各项工作。这么多项工作不仅需要大家分工,而且要有序进行,就需要大家的密切合作、统筹部署。在游戏过程中,不仅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也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再次,引导幼儿创新,培养幼儿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建构能力的高级表现形式,是让幼儿受益终身的一种品质。因此,在结构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这两种能力。例如,老师在带领孩子们堆砌沙子城堡的时候,老师先做示范,让幼儿在观察中自己尝试堆砌城堡。与此同时,鼓励幼儿打破老师所给出的示范,堆砌自己心目中的城堡。这个时候,有的幼儿堆出了心形的城堡、有的幼儿给城堡安装上了“太阳能”设备,还有的幼儿给城堡中盖上了“游泳池”,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培养了创造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最后,引导幼儿反思,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省能力。在结构游戏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做出评价,其目的不在于评选出哪个好哪个不好,而在于让幼儿在作品评价的过程中锻炼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省能力。例如,在主题为“动物园”的结构游戏课上,幼儿对自身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有如下评价“贝贝制作的兔子耳朵太短了,兔子应该是长耳朵的”、“玲玲制作的小马很漂亮,可是少了一只脚”、“我认为我制作的小鸟很可爱,但是小鸟的翅膀不应该长在头上”……幼儿在自评和互评中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省能力。

(四)加强指导 提高结构游戏的效率和质量

首先,应该明确游戏主题。很多小班的幼儿教师会误认为游戏本身就是教学过程,导致结构游戏缺乏明确的主题规划和教学目标,无法达到提高幼儿能力的目的。事实上,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就应该对于游戏主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游戏流程等有大致的掌控,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幼儿建构能力的目的。

其次,应该适当参与游戏。在小班幼儿结构游戏过程中,虽然要保证幼儿的中心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幼儿撒手不管。相反,教师要采取适当的形式,参与到游戏当中,掌握游戏流程,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实践和反思。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利用结构游戏,提高幼儿建构能力的目的,使无组织、无目的的游戏变成有组织、有目的的游戏,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例如,在用纸板搭建小公园的游戏中,教师通过“你做的真棒!”这一类话语肯定幼儿的劳动成果,并激发他们的游戏热情;通过“你再想想,这块小空地还可以摆放一些什么东西呢?种树好吗?搭建个滑梯怎么样?”这一类的话语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启发,掌控游戏流程;通过“玲玲自己搭这个秋千好累啊,有小朋友愿意帮助她吗?”这一类的话语引导幼儿进行合作与沟通;通过“我感觉这个喷泉还可以更完美,小朋友看看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引导幼儿进行思考与创新。

最后,应该建立游戏规则。小班幼儿的结构游戏刚开始开展的时候,一般都是以幼儿的爱好为前提,让幼儿熟悉材料、随意进行摆放和选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逐渐向幼儿渗透游戏规则,让幼儿在玩得开心、学得踏实的同时,学会节约材料、爱护工具、团结友爱、保持卫生、遵守秩序等基本游戏规则,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结构游戏的顺利开展和幼儿建构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综上所述,结构游戏是幼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提高幼儿的建构能力为切入点,强调在开展结构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教学观念”、“ 材料投放”、“组织形式”、“指导规范”等各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游戏的效率和质量,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