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口语交际的话题,双向互动是显性的,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如某小学教材里“小猴借铅笔”这个话题,有这样的文字提示:小猴是怎样向熊猫借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的?是怎么做的?小猴是怎样还铅笔的?熊猫是怎样说的?教学时,只要让学生弄清这个话题的提示要求,分别让学生扮演小猴和小熊猫,按照提示问题的顺序,连说话带动作表演起来,就可以进入互动状态。

有一些交际话题的互动性不够明显,双向互动往往被忽略,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留意。如“学会劝阻”,题目要求对公共场所的不适当甚至危险行为加以劝阻。如果教学时只关注“劝阻一方”怎样说话,那么这个话题就失去了互动性,成了看图说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劝阻一方”说话,让他“能言善劝”,也要引导“被劝阻一方”说话,让他“能言善辩”。这样在表演时,才不会变成独角戏。像道歉、祝贺、待客、商量、请教、安慰、解释等话题都属于此类。

还有一些话题,看上去并不是能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话题。教学前,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实施策略,让学生在交际时互动起来。如“找春天说春天”这个话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去不同的观察点,并分别给他们提出不同观察要求:在校园的一组重点观察小池里的水,到花园的一组重点观察花草,去“百木林”的一组重点观察树木。课堂上可以先问问大家找春天时都找到了什么,再互相发问。这样,学生就会提出“我想知道池子里的水怎么样”,“我想知道花园里什么花开了,好看吗”,“我想知道百木林的树木都长出叶子了吗”等问题。这些问题也自然成了交际话题,互相问答的过程就是互动的口语交际过程。

3. 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语文标准》中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语文标准》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语文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听人讲话、听故事、复述、讲述、转述等要求,初中阶段关于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课堂讨论、应对能力等要求,都是重在交际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

《语文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

第一, 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要坚持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认真领会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用好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使学生通过典型话题的实践,积累口语交际经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语文课程的事,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将口语交际教学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之中。

第二, 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活动展开学习和锻炼,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价值的活动,给学生增加交际实践的机会。如:成立小剧社搞课本剧表演;参加国家纪念日活动或宣传周、宣传月教育活动;参加走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当校园广播员、电视小记者,在校园、社区采访;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班队活动等。这些“走出去”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活动方案、制订活动规则、召集会议、布置安排工作等,让他们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他们将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