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是指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家长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环境、行为榜样等手段和方法,给孩子积极的暗示,使孩子受到正面的影响和激励,不知不觉地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从而得到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快乐成长的动力。

环境暗示

环境暗示是指通过人为设置的环境有意识地加强意思表达,有针对性的氛围可以有效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此地无声胜有声”,这种微妙的暗示温和而不令人抗拒,从而起到激励的效果,让孩子朝进步的方向努力。

暗示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对于培养幼儿的性格、意志品质、生活习惯、学习成长等至关重要。暗示必须是积极的,正面的,父母对孩子进行暗示时,还必须注意性别、年龄、个性特点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等因素,这样暗示才能产生预期效果。

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传递意思,用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方法,促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朝着家长建议的方向发展。经常使用“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可以做到”等语言暗示可以强化孩子的信心。

行为暗示

用表情、动作等示意立场和态度,使孩子心领神会,在默契中体会大人行为所表达的“悄悄话”。皱眉是反感,微笑是喜欢,竖起的大姆指是赞许……用行为替代语言,有时更亲切,更具说服力,还能在公共场合维护孩子的自尊。

爱孩子,不妨善用暗示,一句夸张的赞叹,一个提醒的眼神,一抹会心的微笑,一个热情的拥抱……都会在他们纯洁无瑕的心灵催生出快乐成长的花朵。

家长爱孩子,可很多时候,却把自己定位为孩子的权威,甚至用命令的口吻强制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用冗长的道理来说教,甚至极不耐烦地指责孩子这不行那不对。以为这样,孩子就会改变,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特别是对待幼儿教育,父母的管教更要讲究方式方法,一味的说教只会激起孩子本能的叛逆和反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暗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