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幼儿站在各自的椅子前,面向圆心模仿老师的动作:拍、拍,扭一扭。

4、老师:我刚才做了什么动作?

全体幼儿:拍手!

幼儿1:拍了两次手。

老师肯定了上述幼儿的回答,并进一步强化该动作模式:我是先拍拍,再扭一扭的。

(老师借助“照镜子”的游戏,将预设的动作模式直接告知了幼儿。)

5、老师:我们可以先拍拍,再扭一扭,还可以先做什么动作,再扭一扭呢?

幼儿2:拍拍肩。

幼儿3:拍拍头。

幼儿4:拍拍膝盖。

老师对上述幼儿的回答均用动作并伴随语言朗诵进行了反馈。如:拍(肩)、拍(肩),扭一扭。

(幼儿受老师动作的启发,依次创编出拍肩、拍头、拍膝盖等动作,看似多样,但其实这种拘泥于拍打身体部位的“发明创造”仅属于低水平的创造性行为:有流畅、少变通、无独创。因此,一个高明的老师还应通过提供问题或回忆线索来帮助幼儿挖掘新的创造资源。)

6、老师:除了拍,还可以做什么动作?再想一个其他的动作!

幼儿5、6、7分别创编出跳跃、打响指和耸肩的动作。

老师对上述幼儿的创编动作均给予了肯定,且边模仿其动作边伴以语言朗诵:跳、跳,扭一扭;打,打,扭一扭;耸、耸,扭一扭。全体幼儿模仿上述动作。

7、老师:这次我们把晨间玩过的游戏编到舞蹈里面。

老师边示范拍球的动作边语言朗诵:拍(球),拍(球),扭一扭。

老师:除了排球,还有什么动作?

幼儿8:跳绳。

老师肯定其回答:跳(绳),跳(绳),扭一扭。

(老师要求幼儿严格地按照固定的动作结构要素--"×,×,扭一扭"创编动作,体现了开放与封闭和谐统一的教学思路,其一方面有助于幼儿积累丰富的动作经验,另一方面也使得幼儿在经过一定的变式练习后,能自然积淀形成相应的动作模式,为快速适应后续的各种变化动作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8、老师;你们已经想出了很多动作。这次你们来做动作,我来找。我找到谁,谁就来当领头人。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