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和幼儿园开学都还不到一个月,在新浪“亲子俱乐部”,我就接到了好多位家长的私信,询问解决孩子不愿意上学的难题;在私人场合,同样有家长找我求助。看来,遇到这个困难的家长还真不少。这些家长都表示,她们用上了各种方法:劝导、引导、引诱、胁迫,有的孩子在不情愿下勉强上学了,有的就是“不妥协”——不上学就是不上学。

看来,这问题还真有点儿严重。

为什么这样?以前,学生最苦闷的是学校放假——没有玩伴,见不到同学和老师,尤其是爸爸、妈妈都要上班的孩子,恨不得学校马上开学。如今怎么变了?是家里好玩?还是学校变得可怕?

一位拒绝上幼儿园小班的小姑娘告诉我:“老师说幼儿园好好玩,幼儿园老师像妈妈,骗人的,老师一直在走来走去,玩具很少很旧,小朋友们有的哭,有的打人,我拿了一个玩具,就给他们拿走了。”小姑娘说着说着委屈地哭了。

我在一家幼儿园园长的安排下,见到了三位新入园的孩子哭着要找妈妈,老师鼓励他们去和小朋友玩,他们就只是哭,怎样都不肯接受。我感觉到园里的氛围有些压抑。是教室太规范太严肃了吧?为什么不给小班这些刚投入群体活动的小朋友一个“儿童乐园”或游戏室?老师不是不关心孩子,而是忙得不可开交,简直是束手无策。

当然,大多数幼儿园不是这样,但孩子们的不适应还是普遍存在的。

至于小学,孩子们经过了三年的群体生活,应该没有不适应的情况了?我走访了一家“名校”,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年级、二年级,甚至三年级,个别不想上学的孩子还是不少,他们不像幼儿园小弟妹们可以公然哭闹,只是嘟着嘴,神情忧郁。可以想像,这些孩子都经过内心的挣扎和情绪的失控,在父母百般劝慰或逼迫下才勉强“就范”的。

上学,原来是这么痛苦的事情吗?

不该埋怨家长、也不该埋怨老师

在微博上,读到家长的痛苦与焦虑的申诉时,大多数博友的回应都是善意之中夹杂埋怨的:善意是劝家长保持耐心,然后说两句应该提前训练孩子适应新环境,提高社会性活动能力。这些话当然对,但解决不了家长的燃眉之急。在幼儿的成长阶段,父母为孩子的上学提前做好各种“功课”,这是必需的。我们的家长也许多了一些算计而少了对孩子心灵成长的基本理解。我说的“做好各种功课”指的是帮助孩子适应环境、扩大生活领域和提高自控能力及接受新事物的兴趣、勇于尝试的智慧;但多数家长却着眼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把孩子的成长空间压缩在学习——写字、读书、上特长班,将孩子“封闭”在自己设计的跑道之中,这样,孩子脱离了自然成长的空间,一旦变换轨道,他们就不知所以,也就不敢、或者说没有能力往前走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