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孩子的心理健康

之前,我们曾经为父母提起,在学前阶段父母需要履行的培育责任是“两个范畴,三个方面”,其中提到的一个范畴就是“心理健康的形成和成长过程”。那么面对1岁以前的孩子,如何来履行这样的培育责任呢?

本章将要告诉您:

了解婴儿情感的发展

作为“独采信息源”的妈妈在此时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妈妈与孩子的合理分床

如何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

孩子为什么“哭” 

1. 婴儿情感是如何发展的?

瞬息之间,小家伙的哭声宣告他走入了我们的家庭,一种从未有过的美妙感觉悄然而至。

当他软软地、香香地躺在妈妈的胸前,吸吮乳汁,小手搭在胸口的时候;当他被放在爸爸的肚皮上,跟随爸爸的呼吸一起上下悠荡起伏的时候,当他那双清澈的眼睛看着你的时候,他就开始彻底攫取了我们的整个身心。

我这样抱的姿势可以吗?

我说话的声音太大了吧,是不是会吓到他/她?

要不要给这个小不点念点古诗文呀?

光线是不是太强,会不会干扰他/她的视力?

大家快,快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对他更好?

首先,我们认为:诸多需要做的事情中,最主要建立的就是彼此间的安全感和熟悉感。因为“生存遗传”对安全性绝对需要的原因,致使孩子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经常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这种警觉性会在很多情况下非常容易转化为逃避和拒绝。也就是说,安全感使孩子良好信息采集的前提。

这种“安全感”和“熟悉感”如何建立呢?

对孩子来说这种“安全感”和“熟悉感”意味着:

当他/她哭泣的时候,父母要关注的跑过来,轻轻抱起他/她,并让他靠在自己的胸口;

当他心情好时朝父母的微笑,都会有同样灿烂的脸庞回应;

当遇到陌生人、没有吃过的东西、碰到不了解的物体发出的声响和动静时,他可以最快的触摸到父母,并通过观察父母的反应决定自己是该哭还是该笑。

……

如此这般之后,他就会感到安全、熟悉和适宜,就会对周围所有的一切高效率的进行信息采集,为未来良好的逻辑思维的创建做积极的准备。

附:父母能够观察感受到的婴儿情感发展变化外在表现

对比项

婴儿情感外在表现

新生儿

直接通过哭和笑肢体外在表现方式表达:我饿了、我害怕、我不想吃了、我要你抱抱、我不舒服。

直接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情感。

1个月

当自己“说话”或聆听到其他人说话时,孩子会有较警觉的,专注反应。

开始关注模仿别人的反应,尽管这种反应还是基本隶属一种反射性动作。

2个月

当看护者,特别是妈妈靠近时,孩子会微笑并用眼神进行交流。

发出基于情绪状况的微笑和哭声:我要靠近你,我害怕/警觉了。

开始擅长用身体反应来调节其情绪状态。

3个月

在与别人沟通时,特别是进行无声的“交流”时,会经常因高兴而明显地微笑,甚至笑出声。

会交替出现心情好,活跃与不高兴的厌烦的情绪。

4个月

开始对经常亲近自己的家人微笑,并尝试进行浅层次的情感沟通与交流。

感到收到拘束时就开始反抗,特别是在穿衣或者换尿布湿的时候显现出焦躁和不耐烦。

5个月

对挫折和兴奋做出相应的反应。

产生有意识的对抗性行为,特别对其不喜欢吃的食物或者新口味的食物的拒绝。

6个月

对看护者的手势极感兴趣,开始触摸母亲的胳膊。

能够辨清身边的人,当他们出现在自己面前时会表现出非常高兴。

7个月

用呀呀的话语来问候他人,并伸出手臂要别人抱起他。

能把欢快的声音与微笑、恼怒的声音与愁眉苦脸联系起来。

8个月

谨慎地对待陌生人,常常用咧嘴或皱眉来表示其不安,并会紧紧抓住看护者,寻求保护。

9个月

寻求与父母的情感联络,做出手势表示要坐在妈妈的膝盖上或扭着身子依偎在爸爸身旁。向身边亲近的人寻求有声或无声的暗示,以便知道如何对周围环境做出情绪反应。

10个月

表现出波动较大的情绪变化,偶尔脾气暴躁。

11个月

在看护者的陪伴下,越来越喜欢与外人相处。

对同龄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常常彼此触摸或者相互凝视。

12个月

关注身边亲近的人,并希望其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烦躁时指望少数几个人能给与安慰,在探索中也只指望这几人提供安全感。

这些能够从孩子的外在表现观察和体味到的现象,父母在了解的同时,要履行的使命是“呼应”,这种“呼应”是有效帮助孩子实现成长“自由”的基石。

2. 妈妈的力量

孩子在创建和丰富成长阶段其逻辑思维需要积极而大量的采集信息,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基于人类本身“生存遗传”对安全性的需要,致使孩子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经常会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这种警觉性会在很多情况下转化为逃避和拒绝。这种警觉性造成的行为表现如:

当孩子被陌生人抱的时候,他会用“哭”来拒绝;

当孩子醒来感受不到妈妈存在而“哭闹”;

当看到妈妈离开的时会“大哭”;

当家里来了陌生人而跑开或躲在妈妈的身后;

在第一次坐在“摇马”上的时候,死死拉住妈妈不放的手;

当吃到没有吃过的饭菜时,把它吐出来;

……

从这些逻辑思维外在行为表现上我们都能看到“妈妈”的印记。是的,妈妈在此时对孩子的意义是举足轻重的,只有妈妈,也唯独有妈妈才能让孩子放弃‘警觉’。

载体培育认为

关键词:独采信息源——妈妈

初期当妈妈面对孩子提供信息的时候,面对这个“信息源”,孩子通常会自觉地放弃警觉性,不仅如此,面对妈妈所提供的任何信息都充满了完全的信任和极度的渴望,以致很多孩子会转化成对妈妈的依赖。进而在孩子逻辑思维创建和丰富成长过程中,作为所有信息来源中一部分的“妈妈所提供的信息”具有的这种独特现象,所以,我们把妈妈称之为“独采信息源”。

“独采信息源”是孩子成长初期自我感觉最可靠的安全感的来源

乖乖是个6个月大的漂亮小女孩,妈妈抱着她和其他小朋友的妈妈爸爸交流的时候,乖乖总能露出温和而灿烂的笑容。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一天,乖乖的妈妈告诉大家,她计划下个月开始重新返回工作岗位,乖乖托管给外婆和请来的一个阿姨一起带。

第二天一大早,乖乖的家中传来非常大的哭声,不久满脸是泪的乖乖妈妈冲出门去。

整整一天,时不时地都能从乖乖家传出乖乖的苦闹声。

紧接着一天的上午,大家又看到了乖乖妈妈和乖乖灿烂的笑容。乖乖妈妈说,她上班的那一天,乖乖一天没吃没喝,哭了一整天,晚上回家的时候,孩子的嗓子都哭哑了,第一眼看见她就再也不松手了,睡着的时候,小手还紧紧地拉着妈妈的衣领。哎!乖乖平时很乖的,白天已经能独立的自己在床上玩很久了,没想到……你看都都的妈妈也是在都都6个月时候上班的,他怎么反映没有这么大呢?是不是我太宠爱她,对她关注和照顾的过分精细了?

从这个案例,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母女之间良好的感情,浓浓的眷恋,这种“爱”多么厚重都不嫌多,都无过错可言。因为这时候建立起来的“安全感”是孩子未来形成良好心理健康的基石,那如何合理的解决乖乖妈妈遇到的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予以提示。“独采信息源”的缺失意味着安全感的缺失,意味着对信息的抵触,那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意味着孩子会自动终止逻辑思维;

拒绝与人沟通,形成“自我封闭”;

健康心理无法形成;

未来形成与孩子无法逾越的“代沟”;

……

因此,作为“独采信息源”的妈妈应该认识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要比家庭中的任何人能够起到的作用都要大,要更为重要。因为“独采信息源”能够给予孩子唯一完全的安全感,所以我们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高效地予以利用。而且,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独采信息源”进行更为有效的、良好的信息提供。也正是因为“独采信息源”的这种特殊性,所以,会导致孩子对“独采信息源”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和放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