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

【适用年级】七年级

【适用单元】第二单元

一、教材分析

《修改图形》是画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画线、画多边行、涂色等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以“环保”为主线,利用“橡皮”、“裁剪”、“放大镜”等画图工具来美化图像,让学生乐学、爱学,在轻松的学习中掌握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橡皮”、“裁剪”工具修改图形的方法。

⑵了解“放大镜”工具的作用,掌握其操作方法。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精益求精的好习惯;渗透环保意识。

4.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修改图形的几种方法,使用修改工具时要注意设置的背景色与画图内的背景颜色是否一致。

难点:学会用“选定”“裁剪”工具选定区域以及对不封闭区域的涂色。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

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因而,本课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

因课程本身的特点,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接受过的美术和信息技术教育,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的主动性,有趣性,以及它的战斗力与生命力。

(二)学法

这堂课的学法是“分析体验──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三)教学媒体

深蓝易思多媒体电子教室,flash课件,需要修改的图片等。

三、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提示课题

展示课件:我们身边有一些很漂亮的房子,被一些人在墙壁上乱涂乱画或者对着墙壁踢足球,慢慢地房子上就出现了许多污点,使得原本很漂亮的房子失去了原来的风采。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