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种心理会引发不同的恶意情绪,所以健康的心理要从娃娃期开始抓起培养。人们知道恶意嫉妒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负面情绪,一般不会直接表露出来,但可能与其它情绪混合在一起。它显露出来的行为是挑剔或散布不良言论。严重者可能还出现人身攻击、诬陷、诽谤,使被嫉妒者感到压力或痛苦,而嫉妒者则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和满足。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斯坦贝格的研究,嫉妒感可能最早出现在学步前的婴儿期。长大到学龄前的五六岁时,嫉妒会更频繁地升上心头。至于上学以后,由于和小朋友进行多种“比较”的机会骤然增多,他们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嫉妒的折磨,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学会“掩饰”自己的嫉妒感。不过,绝大多数10岁以下的孩子,仍会表现出较明显的嫉妒情绪。

针对孩子的嫉妒心理,斯坦贝格建议,当孩子显露出其“丑陋”的一面时,不必严加批评指责,更不能冷嘲热讽,因为这只能使他更多地丧失自我,更严重地陷于嫉妒中难以自拔。

孩子的嫉妒往往是无意识的,还没有形成稳固的习惯,它是孩子想胜过别人但又不知道怎样采取正确方法的结果,家长要善于理解孩子这一心理特点,与孩子平静地交流,询问引起他嫉妒的“背景”,引导他理清自己的想法并观察到自己的情绪。

倾听的时候,不妨把孩子抱在怀中。他也许会描绘说,他正体验着强烈的不快甚至愤怒,而这种敌对情绪的起因仅是由于他的一位弟弟刚刚因为没弄脏衣服而得到表扬。这时你不要说:“其实你比他更乖更聪明”,这在多数情况下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可能诱发他的攀比欲。

其实,孩子妒火中烧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向亲人将自己的不安和烦躁和盘托出,希望有人能倾听他的诉说,并理解他、体谅他。你不必加以评论,可以轻松地说:“呀!我还以为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哩!”你的轻松和微笑可以有效地使孩子控制住自己的嫉妒心,缓和他强烈的情绪。

或许,孩子时不时冒出的嫉妒心很难被扑灭。但正如上文所讲,你可以把恶意的嫉妒转化为善意的嫉妒,转化为激励他前进的动力。

孩子因为得不到表扬而破坏弟弟的形象和物品,这时可以对他说:我知道你也想干干净净得到妈妈的表扬,如果你稍微注意一下,同样可以做得很好,既能玩得高兴,又不能把衣服弄脏。只要做到这一点,我就表扬你;你把弟弟的衣服弄脏了,不会得到妈妈的表扬,如果你现在把弄脏弟弟衣服的地方再变干净,妈妈就会表扬你。

当孩子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后,自然也就不会因弄脏衣服而引发一系列不愉快了。这个办法,是釜底抽薪的策略。

除了上面几点,家长也要以身作则。有研究指出,生活在充满嫉妒心的家庭里的孩子,嫉妒心也往往比较强。作为父母,切不可在同事加薪或者升职时,出于嫉妒而在家里对他们冷嘲热讽甚或恶语中伤。这些看在孩子眼里,就是一个坏榜样。连古人批评这种作法是“闻人善,辄疑之;闻不善,辄信之,此满腹杀机也!”

特别是当孩子说同学获得什么奖励、取得什么成绩,家长不要立即批评自己的孩子不聪明不努力,也不要吹毛求疵地找出那个同学的不足来平衡孩子心理,而是要先鼓励孩子接纳和欣赏别人,并用某种方式为别人喝彩、祝福。教孩子能“闻人之善”进而“成人之美”,是使其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