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好问、好想象

[摘要]孩子与生俱来的“扩张”的趋势,好奇、好问、好想象的天性,需要我们教师精心的呵护和培养,才不至于走向“衰弱”。笔者从故事教学入手,就如何培养和开发幼儿好奇、好问、好想象的天性进行了实践研究。在研究中,教师通过:(1)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2)呈现多种激情昂扬的情景。(3)巧设问题情境。(4)呈现变化的开放性问题等方法,呵护幼儿好奇心,诱导幼儿敢问、善问,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激发幼儿用多种语言表现,使幼儿的天性得到培养和开发。实践结果分析表明,效果是显著的。

[关键词]幼儿、故事教学、培养开发、天性

一、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两种,“矛盾”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其一为“保守”的趋势,由自我保护、自我积累等本能组成,这种趋势只需要外界少量的鼓励或支持就可以维持和发展。其二为“扩张”的趋势,由好奇、探索等本能组成,这种趋势潜能倘若不去有意识地培养和开发则会衰退。好奇、好问、好想象是幼儿的天性,天性是自然赋予孩子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属于“扩张”的趋势。因此,我们的幼儿教育理应尊重幼儿的天性,并加以保护、引导、培养和开发,使其成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但十分遗憾的是,在新形势、新情景的今天,违背“天性”的传统的故事教学模式还在袭用:(1)一些教师至始至终摆正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老师只是一个劲地传授灌输所谓的重要知识点,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记录器”。(2)教师千篇一律的提问手法。如:故事题目是什么?故事里有谁?你喜欢谁?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等等。使幼儿的回答成了不假思索的齐声合唱。(3)一张图片、一盘磁带、一张嘴巴进课堂的老习惯,偷掉了幼儿的九十九种语言。

以上种种,使幼儿在教师思维之内,在教材局限之内“定势”地活动着,没有了体验,没有了交流,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无真无邪,没有了创造想象。幼儿好奇、好问的天性在知识的灌输中被不知不觉地泯灭了;大胆想象的天性在机械的模仿中退化了;大胆质疑的天性在以书本为经典,老师为准绳的思维模式中被扼杀了。

事实上,儿童故事活泼、可爱、有趣的角色形象、优美的语言,以及生动的画面情节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需要。同时,儿童故事充满想象和幻想的色彩,幼儿尽可在童话世界里自由翱翔。这对触动幼儿思维灵感、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故事教学中,只要我们依循儿童天真、好奇、无拘无束、富于想象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跳出传统模式的框框、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为多形式的开放性教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思维定向性训练为多向性、变通性、求异性训练,让幼儿凭借故事提供的线索,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思维的通道,从而使天性得到培养和开发。

基于上述认识,就如何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和开发幼儿好奇、好问、好想象的天性进行了实践研究。

二、教育活动目标

在陶冶幼儿情操、发展幼儿语言、丰富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和开发幼儿好奇、好问、好想象的天性。使幼儿学会发现问题,敢于和善于发现

问题;学会提出问题,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学会作出假设,敢于和善于作出假设;学会想象,敢于和善于想象;学会质疑,敢于和善于质疑。

三、教育活动基本形式

故事教学活动可分为集体活动和非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即教师组织集体故事教学活动,非集体活动即幼儿自发组织和日常渗透的故事活动。集体的故事教学活动包含欣赏、思考讨论、创造想象,表现创造等活动,其基本形式如下:

教师:呈现多种情境启发、诱导提问呈现变化的开放性问题提供多种材料

幼儿:充分感知、体验、发问、联想,培大胆创造想象,运用多种语言

表达自己的理解养思维灵活性学习相互质疑表现“创造”

四、操作要领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幼儿思维火花,呵护幼儿好奇心,兼容幼儿不同想法,诱导幼儿敢问、善问,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激发幼儿用多种语言表现。

五、具体操作方法

在实践研究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欣赏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感受作品,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利用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启发幼儿大胆地不受故事内容的限制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讨论、描述引导幼儿就故事情节的不明白点、疑难点、关键点进行有效发问或进行表征意义上的联想,鼓励幼儿根据故事的线索大胆想象,构思出新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选择不同的材料,运用多种语言表现创造。具体做法如下: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好奇心

好奇、好问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它是科学的种子,知识的萌芽,但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停留的时间很短”,“只是瞬间使整个有机体转向指向刺激来源”,“如果这时刺激足以使有机体继续对它维持注意并对它进行探索,惊奇就转化为兴趣情绪。”因此,幼儿的这种特点能否得到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

1、允许幼儿的“闪亮”登场

就儿童的心理特征而言,现实和想象是可以自由沟通的。在故事教学中,幼儿常常会有许多异想天开的想法,会说出让成人啼笑皆非的话,会做出让成人不可思议的事。如:风儿长着长耳朵,白兔生红眼病了,葵花、太阳是兄妹等等,可真是这些啼笑皆非,异想天开,不可思议,才让幼儿“闪亮”,才是幼儿真正的个性,教师应重视与赏识这些“闪亮”,并借助这些“闪亮”乘机引导幼儿思考、讨论,使幼儿好奇心得到延伸和扩展。

2、鼓励大胆提问

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深受大家的喜欢。它的精彩在于营造了一种宽松、民主的和谐氛围,嘉宾与参与观众之间能大胆提问,实话实说,积极互动。在故事教学中,我就让幼儿大胆提问,实话实说。如在《卖火柴的小姑娘》中幼儿提问:“她爸爸为什么叫小姑娘去卖火柴?她应该自己去呀!”“小姑娘妈妈死了吗?”“她那么可怜,爸爸为什么还要打她?”《小壁虎借尾巴》中提问:“猴子、兔子的尾巴有什么用?“人没有尾巴不是照样好好的?“我看动物的尾巴还是没有好?”……虽然幼儿的提问让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清楚,但教师真诚地赞赏幼儿的提问,鼓励各抒已见,使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提问永远重视和接纳,使孩子永保童真、童趣、童味。

3、创设还童角色

根据皮亚杰的语言活动观,教师创造的良好语言教育环境最重

要的一点是建立师生互动合作的平等的人际关系。这样,幼儿才会大胆发表不同于自己的意见。“还童角色”能拉近幼儿与教师之间距离,能融洽到幼儿中去,积极聆听、观察、了解幼儿的想法、做法,及时抓住幼儿闪露出的新颖的思维火花进行肯定,激励和启发。如:游戏《输赢之间》,演译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由于我的加入,幼儿的热情被充分激起,比赛完毕,幼儿围在一起讨论输赢时,气氛相当热烈和融洽。

“原来老师也会输,老师你不是输了吗?”有个小朋友轻轻问我,我微笑着点点头。

“如果兔子不睡觉,乌龟肯定赢不了兔子”,“小兔真耍赖,自己输了还不服气”……结果就引发出龟兔的第二次赛跑。

……

(二)呈现激情昂扬的情境,激活幼儿思维。

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不断变化或富有新异性的刺激,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内驱力,就能保持思维的持久性。尽管幼儿好奇好问,但如果教师习惯于单一、机械、枯燥乏味的传统式教学模式,老调重弹,幼儿好问、乐问的天性就会被磨灭。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创设“激情昂扬”的情境,要善于运用引人入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环境渲染、场景设置、实景体验、角色扮演等不断给幼儿新鲜感、惊奇感、回味感、满足感……让幼儿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不亦乐乎的情感从事学习与思考。

1、创设“生动形象”的可感情境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静态的故事内容变为动态的故事画面,把看、听、想、讲有机结合起来,使活动更符合幼儿的特点: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屏幕上立刻呈现出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清澈的河里游来游去。给幼儿带来视觉、听觉的冲击。于是幼儿个个来了兴趣,在声音、角色动作、变化的画面等信息刺激下,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这么多小蝌蚪聚在一起做什么?”“小蝌蚪游来游去在找吃的吧!”“他们吃什么?”“小蝌蚪为什么不跟妈妈在一起?”“这只小蝌蚪离队了?”等等。生动的画面既满足了幼儿好问的欲望,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又顺利地引出了课堂主题。紧接着,老师巧设疑问:“这些可爱小蝌蚪东瞧瞧、西望望,好像很着急的样子,它们到底在干什么呢?(找吃的、找妈妈)”,“小朋友愿意帮它们找妈妈吗?”这时,小朋友个个兴趣盎然,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当讲到:“四条腿长齐了,尾巴没有了,换上绿衣裳,就跟妈妈一样了”时,小朋友又产生疑问:“小蝌蚪的尾巴怎么会脱掉了?”顺应小朋友的问题教师留下余味,鼓励幼儿课外养殖小蝌蚪,观察蝌蚪尾巴的变化,小朋友的兴趣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2、创设“可望可即”的情境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基础(皮亚杰认识理论),创设可望可即的情境,使幼儿亲身体验,身临其境,在真切的、鲜明的、活生生的环境中,不断提问、不断思考、不断想象。如故事《神奇的雨》中,以自然现象“雨”作为想象的出发点,教师设计了玩雨→说雨→雨的联想几个环节。在“玩雨”这个环节中,让幼儿实地观察、亲身感受“雨”,引导、鼓励幼儿去发现问题,

探索奥秘,为后面的活动作铺垫。

当我把小朋友带到操场时,小朋友乐坏了,有的张开嘴巴尝雨,有的用手接雨,有的聆听雨落在伞上的声音,有的踩着水坑……接着,问题接锺而来,“为什么雨落下来是斜的?”“为什么水潭里的倒影动起来是波浪形的?”“为什么雨下在泥地上有个小圆洞”“雨点会顺着伞流下来。”“雨真甜、真凉。”“草上的雨点像水晶球、像珍珠”等等。在活动中,当我看到小朋友对着水坑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看到小朋友的脸上写满欢乐,我知道他们的天性得到了张扬。

3、创设“自由畅想”的情境

天马行空,任我驰骋。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象的天地对激活幼儿的思维也非常重要。如在故事《动物的翅膀》第二课时,教师首先在教室里悬挂了许多鸟类动物,鸟儿在空中随风飘荡,营造了一种氛围。然后,让幼儿用彩纸、丝巾、彩旗等为自己装上一对翅膀,让幼儿想象,“假如自己有一对翅膀会怎么样?”还没等我问完,就有幼儿在相互表达了。

“假如我有一对翅膀,我一定到天宫中去找孙悟空”。

“假如我有一对翅膀,我一定去南极……”。

“假如我有一对翅膀,我就跟小鸟比赛。”

接着,教师乘机把问题“有翅膀的动物一定会飞吗?”抛给幼儿。那发言,讨论的场景真的非常激烈和感人。原来,幼儿知道的远远比教师多,最后,幼儿在配乐声中朗诵自己创编的作品。

假如我有翅膀,我要飞上蓝天拥抱白云;

假如我有翅膀,我要飞到森林和小鸟玩耍;

假如我有翅膀,我要带妈妈出去游玩。

……

(三)巧设问题情境,诱导幼儿敢问善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说:教师的“教”要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学会作出假设;学会创造想象;学会大胆质疑。最终促进幼儿将外显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操作活动。在故事教学中,有些幼儿一看到生动有趣的角色形象、画面内容,就会加快大脑的兴奋度,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但由于经验和能力有限,他们所提的许多问题往往是表面的、肤浅的、笼统的,甚至是词不达意的,并没有把心中的疑问表达出来,提问的价值不高,容易被老师、同伴忽视,从而影响提问的积极性,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帮助幼儿提高“问”的技能。

1、教师做好提问的示范与引导

幼儿从提低层次问题到提高层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优化问题设计,更多地从反思、质疑、假设等角度提出问题。以“为什么”、“怎么样”强调思维过程而不是思维结果的过程性问题,以“如果——就”的调换法、推测法为形式的假设性问题;以“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的开放性问题等穿插进行。切忌提“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这类问题,也要极少提“是什么”、“什么是”这类问题,尽量多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故事《卖火柴的小姑娘》、《红套鞋》、《小兔的新家》教学中的提问:“卖火柴的小姑娘为什么希望‘祖母’把她带去?“为什么动物们看到红套鞋都要去穿一穿?”“假如你是红套鞋会怎么想?怎做做?”“小乌龟驮着小兔还可以去哪里?”等等。教师平时经常性地这样提问,实际上无形中就给了幼儿示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问“问题”的方法。

2、教给幼儿“

问”的技能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幼儿学会提问并不是要求幼儿很理性地知道提问的种类,并生搬硬套,而是引导幼儿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根据具体的故事情节很自然地提出问题,渐渐地学会反思、质疑、假设。

(1)抓住时机,诱发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及故事的情节发展抓住幼儿发问的时机,如:当幼儿疑惑不解思维卡壳时,当幼儿有所感悟、跃跃欲试时,以及在故事情节的关键处、衔接处、转折处等,教师启发,诱导幼儿“问”在点上,说出心里的疑问,以便因势利导。《卖火柴的小姑娘》有这一情节:“除夕晚,在寒冷和黑暗中,有一个光头赤脚的穷苦小女孩正在街上走着。”有个幼儿表现出疑惑的神情,这时老师定格了画面,提问幼儿:“你看到这幅画面有什么想法吗?”,“小姑娘为什么这么晚还不回家,是找不着家了吗?”其他幼儿也迫不及待地问:“她没有爸妈吗?”“她怎么会光着脚,她的鞋子呢?”小姑娘悲惨的生活是我们的孩子无法体味到的,所以才会产生这么多的疑问。在课后的延伸活动中,师生一起收集了许多西部贫困孩子的图片资料,参观了孤儿院,引导幼儿用各种方法为贫困孩子献爱心。

(2)课后设问,留下余味

每个课时结束,教师设法留下余味,鼓励、启发幼儿说说听了故事以后的一些想法、看法及不明白的地方,然后根据幼儿的疑点引发大家去思考、去探索。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后,经过启发,小朋友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蛇咬住小壁虎尾巴,它的身体里有毒吗?”“小壁虎尾巴什么时候才长出来?”“如果小壁虎借到尾巴怎么接上去?”又如《小松鼠的花园》中,“长颈鹿偷偷地拿布布的红玫瑰是不是偷东西?”教师赞扬幼儿这些问题提得很好,并鼓励大家与教师、家长一起用各种方法探讨问题,实现认知的新飞跃。

(3)对问激思、质疑释疑

对问就是在幼儿熟悉故事情节和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把全体幼儿分成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提问,相互质疑释疑。以已之疑,促人之思,以人之思,解已之惑。刚开始提问时,多数幼儿提的只是故事情节中的问题,有的甚至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如《小蝌蚪找妈妈》的对问:“小蝌蚪先长什么腿,后长什么腿?”“青蛙妈妈长得怎么样?”“后来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对此,教师耐心引导,启发幼儿发散思维,渐渐地,幼儿提出了“假如你是青蛙妈妈,你会离开自己的宝宝吗?”“你知道怎么区别青蛙和癞哈蟆的卵?”“为什么要保护青蛙?”“你知道还有什么动物的前腿和后腿长得不一样?”等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对问时,幼儿的表现欲和自尊心会受到强烈的刺激,迅速激活思维产生释疑求真的动力。长此以往,养成主动质疑,敢于释疑的好习惯。

(四)呈现变化的开放性问题,激发幼儿创造想象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生活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见,“开放问题”是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向旧问题挑战的关键。那么,如何给

每位幼儿的“问题”开放的呢?

1、问题设置的开放性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学生个体,由于其神经类型的灵活性不同,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经验的不同,掌握知识多少的迥异,其思维有各自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题干”给幼儿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以利于每位幼儿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大胆想象,提出具有个性色彩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和答案。如《小河边的故事》的教学,我先让幼儿画一幅图,一条清澈的小河,一大片草地,一片果园,让幼儿动手剪小鸭、小兔、小猴图各一个。思考想象:在这样的小河边这三个动物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再如:故事《狼和小羊》,当讲到“狼凶猛地扑向小羊”时,请幼儿想象羊的生死存亡。(希望有什么结果?怎么做才有这样理想的结果。)

2、问题表现形式的开放性

受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教师感到幼儿的表达语言是多种多样的,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想象、迁移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环境,提供多种材料,允许幼儿根据自己需要,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这种开放性的表现形式能为幼儿自由发挥想象提供丰富而广阔的天地。如故事《让小羊活下来》的结局创编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动物木偶、头饰、绘画材料、动物粘纸、泥塑等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语言畅想、绘画构思、创意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富有个性的想象,充分享受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3、问题结果的开放性

问题结果的开放性是指没有统一的情节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幼儿可以大胆地想,海阔天空,可以自由思索,悠远幻想,哪怕是自圆其说,不合情理的。如故事《让小羊活下来》创编活动:

A、小羊很机灵,就在狼扑向小羊的一刹那间,小羊迅速地向旁边一闪开,狼扑了个空跃在小溪里……

B、正在这时,只听见“砰”的一声枪响,狼中弹倒了下去。原来是一位猎人来了。

C、小羊说:“亲爱的狼先生,你帮帮我吧!刚才我在山坡上吃了毒草,现在浑身不舒服,你吃了我吧,让我死吧!”扑过来的狼松开了爪子……

D、小羊往地上蹬、跳起来大声喊:“虎大王你可以出来了,我马上可以紧紧抓住狼了。”许多奇妙想的结局在小朋友口中延生。其实,他们的种种想法,就是对原故事情节的一种反思,一种质疑,一种假设。

六、结果分析

教师选择故事《小兔逃跑》、《会飞的音乐盒》、《森林里的电话亭》就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对故事的兴趣、提问、想象、质疑等进行了关注和记录。下面,以故事《森林里的电话亭》为例,进行分析比较。

△故事情节:森林里的动物集体装了电话亭,大象招聘接听员,许多动物都去应聘,结果聪明的小猴被录用。有一天,大灰狼打来电话说:“小兔的姥姥在半路上等,请小兔赶快去接姥姥”。机灵的小猴想:“这可能是大灰狼的阴谋”。于是,小猴模仿狮子“大吼”一声,结果,大灰狼搁下电话怆惶溜走了。

△教学过程

◆教室里布置几组故事图片,记录关注、讨论图片以及能产生问题的幼儿人数。

◆利用多媒体呈现故事内容,让幼儿在具体生动可感中眼到心动,充分感知。然后:(1)启发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

(2)请幼儿回答教师的提问。

◆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接到电话,会想什么办法对付大灰狼?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教师提供木偶、绘画材料、头饰、动物粘纸等,激发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

△记录情况列表

表(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提问、想象、质疑等方面的比较

兴趣提问想象质疑

实验班(30人)关注、讨论图片26人产生问题:5个主动提问:8人回答问题:32次/人有价值的问题6个大胆想象:23次/人想象新颖:10人大胆质疑:7人质疑问题:9个

对照班(一)(30人)关注、讨论图片26人产生问题:2个主动提问:3人回答问题:20次/人有价值的问题:2个大胆想象:17次/人想象新颖:6人大胆质疑:无质疑问题:无

对照班(二)(30人)关注、讨论图片25人产生问题:0个主动提问:1人回答问题:20次/人有价值的问题:0个大胆想象:15次/人想象新颖:4人大胆质疑:无质疑问题:无

对照班(三)(30人)关注、讨论图片26人产生问题:1个主动提问:1人回答问题:15次/人有价值的问题:0个大胆想象:14次/人想象新颖:4人大胆质疑:1人质疑问题:1个

比较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幼儿在好奇、好问、想象、大胆质疑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班。更可贵的是实验班幼儿善于提问,敢于大胆质疑。

表(二)实验班幼儿主动提问,大胆想象,质疑的具体表现

欣赏故事《森林里的电话亭》后的主动提问大胆想象质疑对付大灰狼的办法

1、森林里还有那么多小动物,狼也可以吃其他小动物呀!2、狼下次再来怎么办?3、如果狼偷偷地躲在小兔家门口,等小兔一出来就吃掉它怎么办?4、森林里还有老虎,老虎来了怎么对付?5、小动物千万别单独出来。6、能不能大家住在一起,那就不怕大灰狼。1、告诉小兔,大灰狼在说谎,请它别去。(质)可小兔不相信怎么办?(质)说服它呀!2、森林里有许多桃子,请小动物用桃子打大灰狼,打出大孢。(质)桃子软软的怎么会有大孢,应该用石头呀!(质)狼很灵活的。3、哨子一吹,鸟儿从四面八方飞来,用尖尖的嘴巴啄死大灰狼。4、设置陷井、铁笼、大坑,捕住大灰狼。(质)大坑应该用草盖住。(质)草不行,应该用树枝。(质)大灰狼不经过陷井怎么办?(质)大灰狼用手电筒会发现陷井的。(质)如果电筒没电了?5、布置许多轮胎,让大灰狼滑跤,摔个四脚朝天。6、请动物与小兔准备许多沙子,待大灰狼一出现便用沙子围攻它,这些沙子塞进耳朵里,飞进眼睛、嘴巴里,结果狼眼睛瞎了,什么也看不见了。等近二十几种回答。

七、几点体会

1、评价以鼓励为主

幼儿好奇、好问的行为往往受到教师教育思想、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的影响,传统的“好孩子”标准,泯灭了幼儿的天性,抹煞了幼儿创造潜能的发挥。因为富有创造性的幼儿往往求知欲强,活泼好动,有问不完的问题,经常会有许多奇特的想法,干出一些奇特的事,给教师带来所谓的麻烦。这时候,如果教师能耐心解答,引导与参与,给予幼儿鼓励性评价,幼儿往往会表现出很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不断丰富感知经验

提问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想象也不是无源之本。它是以表象为基础的,表象越丰富,想象越开阔、深刻。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不断丰富和积累幼儿的感知经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3、呈现多样的方法

呈现多种方法包括教学方法和表现形式这两方面。

(1)教师要善于运用引人入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环境渲染、场景设置、实景体验、创设“悬念”、牵引经验、启发诱导、鼓励奇思等教学方法,不断给幼儿以新鲜感、惊奇感、回味感、满足感……让幼儿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不亦乐乎的情感,从事学习与思考,激活幼儿思维。

(2)在表现形式上,有集体的欣赏和个别小组讨论与交流,有情境表演(角色扮演、木偶表演、哑剧、童话剧等)绘画、制作、创编图书等等,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4、兼容不同的想法

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差别,使得每个幼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