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作家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提到:「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庭美好是否只存留在相片的记忆里?家庭真的会伤人吗?

一、家庭会伤人,你是个缺席的父母亲吗?

俄国作家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提到: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过去家里的美好,是否只存留在相片的记忆里?究竟,在我们的家庭,发生了什么事情?家庭-我们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

许多孩子都说“我不晓得要跟爸妈讲什么话,我不敢!”,甚至在外面遇到了问题,家应该是孩子的“避风港”,但父母的疏忽却可能让家变成了“心灵屠宰场”。

这种矛盾的冲突感受,对发展中的孩子却是一种折磨,甚至让孩子失去了对家的期待,产生极深的无助感,随之而来的就是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Hirigoyen在《冷暴力》一书中提到:“有一种虐待不用把你打得头破血流也一样崩溃、身心受创。当忽略、冷嘲热讽发生在家庭里,造成个人绝望,虐待便达到目的:让人觉得失去灵魂,仿佛行尸走肉。我们在这类案例中必会发现共通点:无痕迹、不流血、没有尸首。失去灵魂的孩子仍然活着,一切如常。”

吴念真曾分享过:“我其实很讶异,这一代五、六年级的父母还会和孩子关系疏离。因为我这一代人的父亲,大多受日本教育,不会跟孩子沟通。…若是有一天儿子失恋了会跑回来抱着我们哭,那我们就成功了。”

二、父母给的爱,不是孩子要的

工作再忙,你在意的是什么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有没有一个可能是我们忙于工作,只是在减低自己的焦虑,却合理化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

有人曾说:“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环境,贫穷到都生活不下去时,哪有可能谈这些关系情感层面。”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