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恩情感迷失的发现

和许多幼儿家长交谈时,总会听到这样的诉说和抱怨:老师您说,我家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再也不像以前小时候那样听话了,动不动就瞪眼睛、摔东西。对爸爸妈妈也不那么尊重了,有一点不和他的意就发脾气,还有时对家长恶作剧,做些“恶搞”家长的举动来。我们在生活上都是对他百依百顺,怎么还是不行?到底怎样才行呢?

无独有偶,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更加恶劣的,某某孩子与父母吵架,转身就跳楼;个别孩子因一些小事对父母痛下杀手;一些孩子稍不如意就离家出走……,是啊,一个不懂得体谅人,不知道关心别人,不顾家长亲人的心理感受,动辄就走极端的的孩子,今后怎么与人交往,怎么融入社会,去适应变化万千的世界呢?

说真的,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家长的宠溺让他们自小就认为父母为他们付出的都是应该的。换言之,现在很多孩子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幸福,倒是稍不如意,就怨天怨地,怨父母怨别人。在他们的眼中,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必须的,他们坐享其成都是应当的,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孩子们情感生活中最危险的感恩情感迷失症。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哪怕学生成绩再好,能力再强,在做人方面,始终会有缺陷,这也是我们做老师的最不愿意看到的。

美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而你也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是啊,只有让学生对周围的环境及人心存感恩,他才会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到底是谁偷走了孩子“感恩”的心呢?孩子感恩情感迷失的形成原因:

一、家长的过度宠爱

现代家庭中“4+2+1”的结构已较为普遍,孩子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爷爷奶奶亲,外公外婆爱,爸爸妈妈宠,所有人只围着他(她)一人转,家庭的重心落在孩子身上。这种家庭结构相对于传统家庭中兄弟姐妹众多,父母及其长辈将精力分摊给多个孩子身上来说,应该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日渐暴露其存在的不足。首先没有兄弟姐妹的家庭是一个没有 “儿童世界”的家庭。因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了相爱、互助的经历,没有了模仿、尊重的经历,更没有了共同分享、共同努力的经历”(马卡连柯),而缺乏“比照者”也使得孩子难以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家长也往往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其次,生活条件的优越,以及由于家庭结构导致孩子受到的关爱强烈而集中,从而使得孩子只知道享受,独占欲无限发展,自私自利,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二、家长的过度严厉

有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孩子,并且错误地认为“不打不成器”,因而生活中就像奴隶般对待儿子。有的父母在家庭或社会上遇到不顺心的时候,往往拿孩子出气。在这种环境中,儿子认为自己是家庭中的“下等公民”,渐渐对父母产生了一种“冷淡的无情”,父母的照顾从来得不到他的一句“谢谢”,甚至到父母亲生病时都得不到他的半点关心。这种冷漠的背后,更说明了家长要在教育中对孩子一定要摆正位置,要从培养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方面入手。

三、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现代社会确确实实给人们带来了各个方面的种种压力,使得家长为了自己家庭地位的提高,在孩子的成长中会常常会制定一个较高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孩子们则先要经历优胜劣汰的残酷考验,让孩子从小感受不到爸爸妈妈的关爱,切身感受到的只是父母严厉地管理和无休无止的竞争,孩子最善良本真的东西也就丢失了许多。

四、家长缺乏全面、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家长的不断关注,特别是情感成长过程,更需要家长的全面、及时地予灌输。比如,孩子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经常性地做些孝敬爷爷奶奶的事情,或者爸爸要求孩子一定要给刚刚下班的妈妈道一声辛苦,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等等,从小养成感恩的好习惯。

如何走出感恩情感迷失误区

感恩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对儿童来说是一种精神环境,它影响着孩子的身心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懂得感恩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去体味人世间最美好的真情,从而对生活、对身边的人和物心存感恩之情呢?

一、唤起感恩的意识,从“谢谢”开始。

从小教会孩子说“谢谢”。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妈妈为你做饭、盛饭,你要说“谢谢妈妈”;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说“谢谢爸爸”;叔叔给你讲故事,你要说“谢谢叔叔”;阿姨夸你漂亮懂事,你要说“谢谢阿姨”。又如走在干净的马路上,可将清洁工人无论严寒酷暑,天不亮我们还在睡大觉,他们就要推着清洁车扫地了的事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对清洁工人心存感激;当孩子捧着白花花的米饭时,要告诉孩子农民伯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劳作,让孩子对农民心存感激;当邻居帮了自家一个小忙,一定要领着孩子上门道谢。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要让孩子知道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贵之处,都有需要感恩的言行,才能激发起他们的感恩之心,从而使孩子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理解并感谢父母,学着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二、为孩子做感恩的表率,培育孩子感恩情怀。

儿童的思维的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即具体的形象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明力,易于为他们所理解和模仿。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因此,家长必须首先做感恩的榜样。在生活中,家长对父母、长辈尽的孝道,比如帮父母洗衣服、剪指甲等一些生活小事,尽可能让孩子知道并看到。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工作、收入、心情、想法。当然,作为老师,在平日的言行举止中,还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好表率。如孩子为你搬把椅子,倒杯茶水……对于学生的帮助,老师都要及时表示感谢,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知道感恩,明白感恩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恩氛围中茁壮成长,从而培育起一颗感恩的心。

三、多多开展感恩活动,让孩子养成感恩习惯。

在家庭中,在学校里,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动员上,还需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绝不放过任何机会。节日往往是最好的时机。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写上祝福的话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和感谢;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在“三八”妇女节这一天开展“一声妈妈,浓浓亲情”活动,为妈妈做一件或几件好事,如给妈妈揉揉肩、洗洗脚,帮家里做几件家务,等等 。 诚然,孩子的感恩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之处还需要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因此家长与老师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在家庭中,家长要支持、配合学校、老师开展好一系列教育活动,检查孩子的实践情况,多关注,使教育效果得到巩固;来到学校,老师要去多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别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谢谢”两字常常挂在嘴上。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的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从小就知道要感谢社会,感谢世界,感谢所有的人和事,那么,感恩之心也就培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