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兴趣阅读,离不开读书的自主和自由,这就无法排斥个人闲杂的读书状态。应当说,鲁迅是主张闲杂地读书的。他在《随便翻翻》一文中曾提到“这里只说我消闲地看书---有些正经人是反对的,以为这一来,就‘杂’!‘杂’,现在又算是很坏的形容词,但我以为也有好处。”对于学生,他也一样认为:我们虽然不可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但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读书杂谈》)。他把闲杂地读书,比喻为“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民》)。他幼时就常到塾师周玉田家去看书,不仅对故事书感兴趣,对中国古代的科学读物,如《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释虫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等,都特别爱读。也许,正是从小就喜欢闲杂地读书的习惯,才成就了他的博学多识。他对儿子海婴孩童时代的阅读也是这样,不仅认为可以自由地翻读《儿童文库》、《少年文库》的那几十册书,而且从来“不问我选阅了哪些,更不指定我要看哪几篇、背诵哪几段,完全‘放任自流’”(《记忆中的父亲》)。

杨绛曾把读书比作“串门儿”,这正是一种闲杂读书的生活状态,完全是放松的、自由的,也是兴之所至、信马由缰的。可是,对照当前的儿童阅读,似乎就缺少了这份闲杂的味儿。笔者作过一次小范围的聊天式调查,发现大部分小朋友不爱读书,主要原因是“没味道,读的书是老师规定的!”“读了书还得写读书笔记,摘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