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因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秩序而影响活动的质量。

《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见,良好的常规对于班级保教秩序和幼儿的发展,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那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又该如何引导幼儿自觉地遵守常规呢?一直以来,老师们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在与其他老师的交流中,都感到常规的培养最棘手。特别是班里那几个顽皮的幼儿,常常让我们感到很头疼。然而一个班级没有常规又不行的。所以,我们老师成了“警察”,时刻监督着幼儿,怕幼儿出事,稍有“风吹草动”就及时遏止。对于如何培养幼儿的常规,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方法。从上个学期到现在,我一直在培养幼儿的常规方面进行摸索、探讨,并从不断地探索中,发现以下几种方法对培养幼儿的常规有一定的作用。

一、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活动规则。

讨论是孩子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解释、相互协调、相互交流从而确定一种最佳方案的过程。讨论能让孩子获得正确的认识,调节自己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体验情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在和孩子讨论规则前,我们首先让幼儿理解,班级的常规是为了让大家在幼儿园了过得愉快而制定的。然后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学习活动的规则、户外活动的规则、进餐、盥洗、午睡等活动的规则。共同讨论出来的规则,可以让幼儿更加明确遵守活动常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解其中的道理。如在讨论幼儿盥洗的规则时,小朋友通过讨论后认为:洗手的时间不能太长;不能玩水,要节约用水;洗手时不可以吵闹;要认真洗手,搓肥皂等。通过讨论后,很多幼儿都能自觉地遵守,而对于调皮的幼儿,也有了一定的约束能力。由于是讨论制定的,所以如果有幼儿不遵守,那么就有其他的幼儿进行提醒、监督,及时让该幼儿进行改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二、通过谈话、故事、儿歌等形式,强化幼儿的活动常规。

朗朗上口的儿歌,生动形象、不断变化的故事,是幼儿所喜欢的活动之一,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所以,我们在培养幼儿的常规时,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儿歌、故事等,以此来强化幼儿的活动常规。

1、在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弱化其自我中心意识方面: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