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正确的健康观念应包括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这就要求幼儿园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那么,幼儿园应该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谈一下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

一株幼苗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水和阳光,这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同样,人的健康发展也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这就是各种生理、心理和社会性需要的充分满足,这是幼儿身心能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教师,在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外,更应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合理需要的充分满足,是个性健全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和精神等高层次情理需要的充分满足,则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这意味着老师不仅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还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幼儿天生好动好玩,,老师应满足幼儿这一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提供宽松平等的活动空间,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学会与小朋友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往,不断取得成功,增强自信、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健康心态,在各种创造性性活动中表现自己的价值,老师不要把眼睛只盯在幼儿知识量的多少,人为地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这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非常不利的。幼儿在活动中老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如发现某个幼儿的情绪异常,有较大的冲动性或出现郁闷、冷漠、胆怯、自卑和孤僻等情形的,要耐心地同幼儿一起活动,采用“迂迴”的策略摸清孩子的心结,多采用鼓励、夸奖甚至发给小奖品等各种形式来调整孩子的心态,使之能尽快地融入到集体这个大家庭中来。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每一个教育环节

心理健康是一个全方位的和长时期的熏陶,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任何课程不能单独实现心理教育的总目标,我们应该从心理教育的角度重新考虑教育者、教育环境、课程和教学方法等等。教育者不是“教书匠”,而受教育者的楷模和仿效的榜样,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理教育的成功和失败。因此,老师应该自觉地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与心理保健,提高自己的人格水平,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各种具体教育活动中,老师不仅要传授专门知识和相关能力,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心理品质。引入心理教育的因素,例如:在健康领域中,不仅要训练幼儿的体能,教授幼儿有关运动知识和技巧,而要训练幼儿勇敢、坚强的人格特征,在艺术领域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美感。在科学领域中,要重视培养幼儿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灵活创新的思维方式。

区域活动以它独有的开放性、多样性、自主性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在社会、语言、艺术、科学、四大领域的区域设置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然而健康领域的区域创设却往往比较单一,只注重幼儿身体的锻炼,投放大量发展幼儿动作、技能技巧的材料,却忽视了健康的另一个内涵:心理健康。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

们的情绪稳定性差,自我调节能力低他们高兴时往往大喊大叫,又蹦又跳;反之则又哭又闹,甚至出现“暴力侵犯”行为,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甚至会影响幼儿的一生。因此,在设置健康区域时,除了准备身体锻炼的日常体育器械之外,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用空易拉罐、木块、铁皮筒等和缝成大灰狼造型的棉花包、陀螺等,设置一个别具特色的“出气筒”—宣泄区,帮助幼儿释放不良情绪,孩子们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委屈、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在宣泄区中,通过对物体的敲打、撬击而烟消云散,这样既稳定了幼儿的情绪,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孩子们之间的“暴力侵犯”真可谓一举两得。

常规活动中巧妙地运用心理教学,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每个幼儿园都可以模仿学习的。我借鉴台湾同行的做法,在班级门口的墙壁上设置了“表情牌”栏目,准备了三种不同脸部表情的进园牌称“表情牌”分别放在三个小桶里,幼儿每天进园要在自己的名字下挂一块进园牌,如果幼儿今天很高兴,就选一块快乐的表情牌挂在自己的名字下,今天的心情一般,就挂一块表情一般的牌子,幼儿的心很纯,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发现哪个幼儿连续几天不高兴,就会和家长一起寻找原因,设法改变幼儿的情绪,让幼儿在愉快中生活。每天下午专门为幼儿安排一段时间进行“赞美”活动,并把这段时间称为“赞美时刻”,小朋友互相赞美优点,老师也一起赞美小朋友的优点。赞美的范围很广,诸如哪个小朋友会动脑筋,哪些小朋友能自己做事,哪些小朋友有进步了等等,然后园长给进步的小朋友发奖。幼儿在赞美中情绪互相感染,不但可以调整每一个幼儿的心理状态,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充分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

三、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各种因素中,家长本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为教师,工作在做好发展性教育的同时,开展补救性教育,对家长进行咨询与辅导,使心理健康教育从幼儿园拓展到家庭,从面向全体的发展性教育拓展到针对个别幼儿的补救性教育,真正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可以说,只有心理健康的家长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反过来说,心理不健康的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必然会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

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包括生活态度的积极性、思维方式的合理性、情绪的稳定性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效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一般说,当家长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如平静、愉快、喜爱、振奋时,能让孩子感到安全并给孩子带来积极体验;而父母处于焦虑、忧郁、悲伤、愤怒等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则会引起孩子同样消极体验。因此,父母的情绪状况对孩子的情绪、行为及心理健康具有深刻的影响。为人父母者应特别加强自身的修养,控制过激的情绪冲动,养成良好的情绪表达习惯,以积极情绪感染孩子,防止不良情绪对孩子心理的伤害。父母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每个人获取心灵支持的地方,让孩子们能够在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安宁而快活地得到休整,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我们幼教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和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切实保障幼儿健康地成长。贴近幼儿的生活,了解幼儿的心理,让我们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多多深入思考,把理论与保教实践结合起来,力争使每一位幼儿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