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缘由:

幼儿园的游戏理论发展到现在不再是满足于孩子无目的的盲目玩耍。游戏课程不是玩的代名词,而是研究如何使游戏成为孩子自发产生、自由选择、弹性发展、积极互动、乐在其中的自由探索课程。作为创造性游戏之一的表演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我们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导演下的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师在指导表演游戏中遇到的难点

难点一:游戏课程中的教师对幼儿的生成活动缺乏价值判断。表现:在二期课改实施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开展表演游戏中时,虽能顺应幼儿的情绪情感并给予幼儿活动兴趣的满足,但对于幼儿在表演游戏活动中诸多的即时生成的经验与表现、需要与体验、以及孩子之间在活动中的发展落差和发展空间缺乏自觉关注,为此不能及时的回应,不能有效回应,不少教师对发生在身边的幼儿生成活动的潜在价值熟视无睹, 对幼儿即发的需要与问题缺乏敏感度,致使身边许多生成的教育契机得以流失。

难点二:教师对幼儿生成活动的回应及生成与预设活动的整合缺乏对策。表现:由于教师缺乏对于幼儿诸多生成的经验价值判断能力,缺乏对幼儿学习的过程体验与经验积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生成课程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的探索研究,许多教师在开展表演游戏中对幼儿的生成学习难以应对,难以将在表演游戏时有潜在教育价值的生成活动转换为幼儿的学习活动。

针对上述两个难点,我们试图通过对表演游戏《三只蝴蝶》实践研究,有目的、有意识地整理、总结、概括教师对教育契机和价值判断的规律,调整和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这将对于整个学前教育的改革具有极大的意义,有助于帮助教师在新教育观念指导下建立新的教育行为,有助于提高教师对幼儿园生成课程的指导水平,让教师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幼儿生成活动的意义,把握幼儿生成活动的特点和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关注幼儿生成活动中的兴趣、需要和经验,形成对幼儿生成活动正确的价值判断, 并予以适时适宜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教师对幼儿生成活动回应指导的策略,进一步推进游戏课程中生成活动与预设活动整合,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教师的指导策略:

1、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掌握幼儿的兴趣点,了解幼儿的需要和经验,引发游戏的动机

兴趣和需要是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出发点,而幼儿的已有经验不但是表演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而且决定着表演游戏的发展方向。然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多方面的,他们的经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引发幼儿不同阶段的表演游戏动机。

(1)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倾听他们之间的对话发现其关注点。

语言活动中,孩子们对故事《三只蝴蝶》很感兴趣,尤其喜欢小蝴蝶的花翅膀翩翩起舞的动作。于是,表演区里经常有几个孩子聚在一起飞呀、舞呀,但我们发现孩子的表演只是复述故事中的一些对话,没有头饰,更谈不上表情变化。孩子们有这样的兴趣,引起了教师的注意,在老师的引导和支持下,幼儿不断探索并创设相关的游戏情境,一个以幼儿自主探究的主题表演游戏《三只蝴蝶》开展了起来。

(2)教师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服装、道具,进一步激发幼儿游戏动机。

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引导他们通过观察交流,发现同伴之间形象的表演打扮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能起到进一步激发幼儿游戏动机的作用。案例一:(在《三只蝴蝶》表演游戏初次开展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为游戏准备了自己制作的头饰)小朋友们迫不及待的戴上自己准备的头饰但兴趣不高,表演的故事显得较平淡,这时教师发现茜茜小朋友扮演的“红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表演中她顺手拿起娃娃家花瓶里的一朵红花,围着自己带来的红、黄两条纱巾蹦蹦跳跳地上场了,由于茜茜对自己的打扮很满意,因此她的表情生动、表演十分投入。

这个案例反应了中班幼儿对于表演游戏暂时只有头饰的经验,缺乏相关服装、道具的经验。单纯的头饰装扮,不能帮助幼儿认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以,他们的表演不够积极、主动。因此表演结束后,以红花为例,教师请大家观察各组红花的打扮,请幼儿评选出“最佳红花”打扮,通过直观观察,大家一致认为茜茜的“红花”打扮得最好,因为她不但有头饰,还有服装、道具。茜茜的事例正好形象地引导其他幼儿发现了服装、道具的重要性,激发了其他幼儿进一步生动形象打扮自己的愿望,可以将游戏活动推向深入。

(3)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表扬情景,进一步激发幼儿游戏动机。

教师还可以根据故事的情节,引导幼儿讨论该怎样布置游戏的场景,并一同准备布置。如用美丽的栅栏、悬空的雨滴、垂挂的柳条等,从三维空间上给予幼儿故事表演情境的感受,引起幼儿想在其中身临其境生动表演的欲望。

2、关注游戏的问题,充分发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

表演游戏每个阶段都客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幼儿自己的经验与游戏经验存在着差距问题,现有材料与游戏所需材料的矛盾问题等,这当中存在着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带,但是这些问题缺乏具体可见性,幼儿常常无法主动发现,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对新游戏的强烈愿望,用启发性地语言,引导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意识到为实现游戏愿望必须解决的问题。

案例二:(在案例一茜茜事件之后,幼儿都开始考虑如何从服装道具上打扮自己,但带来的多是纱巾等现成的物品。)今天早上一来园,妍攸最早到,一来就跑到老师跟前,兴致勃勃的拿出一个用红新疆帽加一大块红围巾制成的红蝴蝶头饰,过一会俊颖也带来了他和妈妈用摩托车夏天防晒坐垫剪帖成的白蝴蝶的翅膀。我组织了一次投票评选 “最佳创意奖”的活动,最后妍攸以90%的票数胜出,俊颖也以85%的票数获得亚军。我请幼儿讨论后说说投票的根据,许多小朋友都说妍攸的帽子是帽子、纱巾的组合,帽子上有蝴蝶结告诉人家她是谁,纱巾又象小蝴蝶的翅膀,所以投他一票。还有的小朋友建议把新疆帽前面加上不同颜色的花就变成花的立体头饰了,这样的头饰比平面的更好看也更好戴,有的幼儿提出还可以让白蝴蝶穿上妈妈夏天的白披风,也更好看。经过这次讨论后,几天里又陆续有幼儿带来不少经过自己思考加工的服饰、道具,美工区里也常常有幼儿从百宝箱里寻找废旧物进行制作的身影,我把这些作品都放在美工区的展示架上,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围在前面讨论交流。几天之后再一次的“最佳创意奖”的评选就更丰富、精彩了,不仅仅是头饰了,还有披风、裙子、触角等评选在幼儿的期盼中开始又在开心的笑声中进行、结束

案例三:一次游戏后的交流评价时,高怡丹扮演的红蝴蝶提出:“我觉得我演的很好,我是一边发抖一边请求避雨的,可是有的小朋友还笑我。”于是,我立即引导幼儿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大家请她再那样表演一段,这次片段演完后大部分孩子们都觉得有意思:“这样一边发抖一边请求,让人看了觉得很生动”,“我就想到坐在妈妈车后面很冷的感觉”,有几个孩子当下就不由自主的学起她来。并由此引发了探究表情的第二阶段表演游戏。

从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游戏的整个过程(包括准备阶段),会出现很多问题情景,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问题自然呈现在幼儿的视觉中,只要教师退一步,通过讨论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这样就能促发幼儿更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把活动引向深入的作用。

3、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点,建构有效的支持

在任何一个主题的探究性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都需要教师改变原来在活动中死背教案、很少顾及孩子表现的状况,在与孩子共同的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孩子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不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点而能及时做出专业判断进行有效支持。

案例四:这次开展表演游戏时,屋外正在下雨,豆大的雨点打在阳台旁的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刚好怡丹这组的小朋友在窗旁表演《三只蝴蝶》,丹丹小朋友扮演的“红蝴蝶”指着窗外伴随的雨点声说:“听,下雨了,快飞啊!”在她的带动下,小演员们表演的更投入了。当演到雨越下越大时,“三只蝴蝶”被雨淋得发冷了,高怡丹扮演红蝴蝶,一边做发抖的动作,一边请求:“红花姐姐,红花姐姐,大雨把我们的翅膀淋湿了,大雨把我们淋的发冷了,让我们到你的叶子底下避避雨,好吗?”另两只蝴蝶也跟着边发抖边请求道。“红蝴蝶的颜色象我,请进来,白蝴蝶、黄蝴蝶别进来。”扮演红花的陈泽茜招招手表示欢迎红蝴蝶,又摇一摇手拒绝白蝴蝶和黄蝴蝶。

随着表演的继续,三只蝴蝶面临雨越下越大的困难时,阳阳小朋友从旁边柜子里找出一个铃鼓,“哗哗”的敲着,边敲边叫:“打雷了,下大雨了,快飞啊!”三只蝴蝶在敲击声中表演的更带劲了,也吸引了不少孩子来观看,这下热闹了,场面开始混乱。小组长怡丹叫:“好了,别敲了,都演不下去了!”

分析: 案例四中孩子们无意的行为,也许正好给了我们更进一步挖掘游戏多元价值的机会,何不借助这个事件,从讨论开始,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探究背景音响对表演的作用,从而延续上阶段孩子们从服装、表情、动作、规则上对表演的探究,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发现表演的多元素,从而实现表演游戏多元价值。因此在下一阶段的活动中,教师将重点引导幼儿如何用音响表达故事意境。

所提供支持:

环境材料支持:教师要创设丰富的“配音”环境,提供不同材料、不同质地的配音物品,让幼儿更主动、大胆的探索音响的秘密,积累各种音响经验。

●家长资源:亲子收集能发出声响的物品,并进行记录与统计。

●环境创设:(1)区域 “声音小实验”。投放各种乐器、发声物品以及自制发声器。探究发出的声音像什么?(2)“最佳创意栏”重点从怎样用配音乐器表现不同雨量大小方面进行评比。(3)更新展示栏新一轮游戏墙饰。

●综合活动:声音变变变(一)

●探究活动:小实验:打雷下雨的声音;我们一起收集并制作能表现大雨、中雨、小雨的声响材料。

●日常生活活动:引导幼儿发现各种音响来源,并统计分类。自由探索能发出声音的各种物品。

●领域教育:科学:小水滴旅行记、声音的产生;音乐游戏:大雨小雨;音乐欣赏:春光美

●区域活动:

探究区:分类统计能体现下雨声音的物品、制作不同音响的响罐,并感知音量与不同物质的关系。

美工区:设计下雨的配音图谱、修补游戏的道具、服装以及参与公园的环境的布置。

音乐区:为游戏选择背景音乐、为表演游戏的乐曲配声响,体现大雨、中雨、小鱼不同声响的表现方法。

结构区:公园的栏杆、花圃

4、注重讲评,让幼儿分享成功的体验,增强表演自信心

每次游戏后的讲评是帮助幼儿进行交流,积极地表达情感,相互体验,共享快乐,共解难题,进一步为幼儿提供表现和交往学习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幼儿自发讨论的环境氛围,引导幼儿自发地开展交流学习。

(1)自发交流,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

幼儿游戏的过程是享受已知、表现已知、升华已知的过程,游戏中幼儿有成功、满足的快乐或失败、不如意的情绪体验。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情绪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共享不仅能够增添游戏的兴趣,也提供了幼儿表现和发展的场所,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的双向交流、平行学习的机会。通常,教师引导幼儿互相交流的指导语可以是:“把你在游戏中最快乐、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你有什么好的经验要向大家介绍?”、“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想要说吗?”等等。

(2)自发交流,共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

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没解决。引导幼儿评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是一个语言发展的过程、情感表现的过程、思维创造的过程、社会交往与人格实现的过程。通常可以采用“游戏中有什么困难问题需要讨论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谁能帮助解决他的问题?”、“为了使下次游戏玩得更开心,还需要做什么?”等导语。当然,是否需要交流,以何种形式交流应视需要而定,形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如个别、小组、集体交流,过程交流,结束交流等。教师切忌把儿童对游戏的自发讨论变成教师对幼儿游戏与行为好坏的评价判断。同样,评论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变成是一种说教或变相的作业活动。

讲评中的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可以是教师与幼儿,也可以是幼儿同伴间,而更多的是儿童自己的交流。幼儿可以接受教师的建议,但更多的是幼儿的建议和看法。如上所述的案例三:讲评时怡丹扮演的红蝴蝶对自己表现发抖请求表情、动作的同伴间交流就体现了平等、融洽的游戏学习者共同体的理念,改变了过去交流只是教师对幼儿的自上而下的片面做法,突现了幼儿在的整个游戏过程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儿童自主独立创造的个性和社会性人格情感的的培养发展。

四、感受与领悟

就幼儿表演游戏的实际而言,幼儿的表演游戏是复杂多样的,其过程表现是纵横交织的,教师的指导也是灵活随机的。共享、观察、帮助是教师指导游戏的基本态度和任务,应该贯穿幼儿游戏的全过程,它也是评价教师指导自主游戏的根本指标;计划调整是幼儿游戏与教育的基础,必须以教师对幼儿自主游戏的观察了解为基本前提,以幼儿的需要满足、快乐自主为根本出发点,引导发展进而促进发展。总之,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考虑幼儿游戏的基本过程,灵活指导,尊重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 亲子游戏的指导策略

 >> 幼儿园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 幼儿园亲子体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 大班幼儿积木游戏活动的指导策略

 >> 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 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语言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