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掌握教材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而是带着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主动地认识和理解教材,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是认知和情感相互统一的过程。而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偏重认知过程,而很少从情感因素上把握教学过程。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理解,标准答案扼杀学生的独立见解,繁琐的理性束缚学生想像的翅膀,把情感因素置于语文教学之外,为教语文而学语文,完全把语文教学囿于繁琐的理性学习的小圈子里。在素质教育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在社会各界呼唤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强调“情感”因素,以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三个问题的联系;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

一、调节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教师要挚爱学生,而且要把这种爱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无歧视、无偏爱,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全神贯注》有一精彩的片断:

于老师:这篇课文学完了,也会读了,于老师现在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好不好?

学生:好!

于老师:(语气严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全神贯注。

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读完课文后的感想也归纳成一句名言,而且后面要加上自己的名字。

学生1:全神贯注是成功的基础——未来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xxx。

学生2:以后我也要做一个像于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未来的教育家X X X。

(于老师连忙上前握手,欣慰地说:“于老师很高兴找到你这样一个接班人。”)

学生3: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未来的科学家X X X。

学生4:四个小学生,胜过一个于永正。

此时,全场师生大笑,于老师就这样摒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学习,营造一种“亲、乐”的师生情感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紧紧牵着一条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情感线索去教语文。

二、掌握情感规律,尊重学生选择

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着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着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儿童学语文往往都带着自己的个性,无论成功与否,教师要以鼓励和尊重为主,掌握他们的情感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现,尊重学生的选择,从教法、学法,到对知识的理解、感受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要大胆,超越教师,超越教材,超越教参,真正把语文学活。于永正老师教《草》,课文学完后,要学生把插图涂上颜色,有的学生把春风涂成了黄色,有的学生把春风涂成了绿色,有的学生把春风涂成了白色,但于老师都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了学生的这些涂法,因为孩子看事物,想事理,总是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营造教师、学生、作者的情感最佳融合境界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儿童在特定的情境中担当角色、体验角色,教师自己进入“我就是作者,我就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也进入“我就是作者,我就是课文中的角色”的体验,营造一种教师、学生、作者最佳情感境界,使学生产生一种新感受,激起热情的情绪,忘我地学习,主动地探索、研究,而逃脱那种文学分析的语文学习俗道。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或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或引导学生实践操作,或联系教材大胆想像,这些都是形成教师、作者、学生情感最佳融合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