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它由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反思能力三者构成。三者是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过程。

阅读能力。读书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学习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外在表现,它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学习效率的高低。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所谓的阅读能力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讲的“自能读书”,即自己能够读懂教科书。它的教学意义在于,教科书上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而获得,当然这个阅读可能是个反复多次的过程,它依学生阅读水准和教材难度而定。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读懂的内容,坚决不讲、不教,教师讲的、教的必须是学生读不懂、看不懂的内容。知识是自己学会还是教师教会,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为此,我们把“引导学生完整地、全面地、独立地阅读教材”,看成是课堂教学最具本质意义、最具基础性价值的教学环节。

思考能力。不会思考的学生只能获得假知,思考能力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学习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突出表现,它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质量。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相同的内容,自己能进行深入思考的学生比只是记下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从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观点来看,理解就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显然,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理解知识,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只有思考的学习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在我们的研究中,思考能力主要就是指提问能力,它包括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知识同样必须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教学中不仅要提出问题、生成问题,还要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并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评思维。强调思考,从不同维度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思想和意义,产生和形成自己的观念。把“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看成是影响、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核心的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