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大人们似乎总是担心着自己的孩子。既怕他们不学好、不听话,又怕他们自作主张、特立独行,遭别人排挤。为此,几乎每一个适龄儿童都会被送进学校。在这个追求进步、协调和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大课堂里,人们深信“花朵们”会接受阳光的普照而茁壮成长。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们逐步了解到语言怎么组织和运用、数字如何计算以及规则和纪律必须遵守等知识和道理。辛勤的园丁们更是手把手地教他们怎么洗脸,要懂礼貌等。当然,学习“表现好”的同学批评任性的小朋友,更是这个课堂里时不时会上演的剧情。

通过这些手把手的“谆谆教诲”,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懂得了照课堂和课本上的做就是“听话”,就不会受到指责。

不过,可能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孩子们不再天真,不再爱幻想。对他们来说,多拿小红花,考试得满分,带上“两道杠”,就是自己生活学习的目标,就是自己的理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作文大赛中“优秀作文”有八成在模式上雷同,正是这样一个模式化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后果。一个不鼓励创新和自由想像,反对乃至遏制个人尝试的僵化模式,只会塑造出模式化的产品。就此而言,小学生“爱情作文”的出现,确实有点“雷人”,但却比八成“雷同”更让人欣喜。

先“人”还是先“文”

空穴来风

儿童作文的八成雷同,给了作文大赛评委们一个惊诧。本应是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童言无忌”,何以成了从结构到内容都相似的“八股文”?

道理十分简单,学生作文不是“闹着玩”,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升学,老师和家长对此都十分明白。如果孩子当真“想写就写”,家长和老师显然会更为担忧,万一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没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被判零分,不就误了大事?相对于冒险的“想写就写”来说,家长和老师更愿意采取保守的、不出彩但也不丢很多分的方式,中规中矩。

中规中矩的后果往往是假话、空话、套话连篇,这不仅会磨灭儿童的纯真天性,还容易使孩子变得言不由衷。甚至有的小学生因为写不出“雷同”的作文,每次写作文都如临大敌,觉得无内容可写,很难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经常要重写,久而久之竟患上“作文恐惧症”。

记得一位老教师说过:“读书是做人之本,做人是作文之初。”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成长,把作文简单地定位为一项应试能力是鲁莽而片面的。八成儿童优秀作文的雷同,留给我们一个问题,究竟应该先“人”还是先“文”?

写作不是工匠活

大 何

我一直不太喜欢“作文”这个词。既然叫“作文”就有作法和技巧之说。最近看到网上的小学生作文,一派小大人的风气,没有任何从心而发的内容。比喻、排比、拟人,修辞手法运用自如,可就是读不明白这些小朋友到底要借此表达些什么。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