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更是如此,兴趣对学习活动起着驾驭作用,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最有效的途径。只有提高兴趣,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 记忆和运用,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趣味,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一、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克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爱上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小学生来说,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喜欢哪个老师的课,就会积极去学习这门功课。师生关系和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去参与教学。反之,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去学,成绩自然无法提高。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发自内心地去爱学生,爱不需要千言万语,一个简简单单的字却有着丰富的外延,它需要教师真正放下架子,去尊重学生,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打成一片,用真诚赢得学生的信赖。不但如此,还要引导学生去体谅老师的难处,让学生走近老师的内心。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会真正的从心里接纳你,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使一堂课死气沉沉,沉闷的课堂环境像一副沉重的枷锁,套在学生的身上,使他们也变得毫无生气,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提得起兴趣?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变换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避免单调地较长时间地从事一项活动,使课堂激情四射、学生情趣盎然。这样,学生因为课堂的精彩纷呈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才能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美好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巨大活力,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条件。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巧妙构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精美的图画,优美的音乐,一个小故事,一首小诗,一个恰到好处的活动,都会瞬间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他们会迅速融入课堂,融入到老师的的情境中,去理解,去体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我的讲解并不足以达到让学生体会那种惊心动魄的危急。于是,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让他们去揣摩人物语言下的心理活动,然后挑选出代表上台表演课本剧。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更加理解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住蜡烛中的秘密而不惜一切的决心和他们的爱国情怀。又如,在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运用了多媒体,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景观,学生在自己的惊叹声中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他们的学习兴趣迅速被燃起,提高了课堂效率。

2、创设互动的课堂氛围,放飞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大胆地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互动的课堂中放飞自己的思维,这样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很好激发。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将相和》时,分析完课文,我抛出一个问题;你们喜欢谁?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喜欢蔺相如,喜欢他的机智勇敢,喜欢他的顾大局识大体。有一名学生回答他喜欢廉颇,喜欢廉颇的勇猛,喜欢他的有担当。一言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说明了各自的理由。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人物形象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3、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学 。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合理评价,激发热情。

课堂评价是对激发教育理论的细致入微的实践。灵动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可以获得愉悦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鼓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合作。我认为,对课堂上同学们的发言应进行合理评价,多表扬、多鼓励。

(1)当有学生站起来回答不上问题时。老师应摸摸他的头,或者以鼓励的眼光看着他,对他说:“没关系,先坐下来想想,冷静下来老师相信你会想出更好的答案。”

(2)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尊心,回答问题时往往因为担心回答错误会被同学耻笑而不愿意举手发言。当有学生愿意举手发言时,我会先肯定他的勇敢发言的精神,给他一定的语言上的鼓励,如“你敢于站起来挑战自己,非常了不起。”或者说“敢于举手发言,就是一种成功。”等等,长期鼓励,学生上课发言的热情一定会被激发,思考的兴趣也会相应便浓厚许多。

(3)在学生给出精彩答案时,老师可以顺着他的话给肯定的及时评价,这是非常好的激励方法。如,有一次我在上作文课《一件让我感动的事》时,一名平时习作写得不怎么好的学生站起来说起了一个很普通,甚至有点老套的题材。他想起有一次下雨时忘记带伞,他的老师把伞递给他而自己投身于雨帘中的故事。我听完他的故事当下就给出了一个评价,我说:“孩子,老师递给你的,不仅是一把伞,而是老师对你的一片爱心,这片爱心让我们感动不已。”本来这孩子说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有点犹豫,甚至不好意思,但我这么一评价,他非常笃定地将这个题材写上作文本,因为有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非常感人。在作文点评课上,我又把他的习作当成范文在班上念了。从今往后,这孩子的习作写的越来越有真情实感,他也越来越喜欢写习作了。

(4)当学生答错,发言不着边际时,我首先肯定他的优点,看他有没有像语言表达清晰,普通话说的标准,答题层次条理等方面的优点,然后说,这位同学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思考,这是值得肯定的,咱们再看看其他同学有没有另外的理解。

(5)当有的同学有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陈述时,除了和学生一起鼓掌之外,我还会说,你的发言实在令我佩服,有你这样的学生,是我的骄傲。如果你每次回答问题都这么精彩,就能成为大家的偶像了。如果我们班的其他同学也能象你一样思考,那就成了满堂彩了。谢谢你,你的发言给了我们新的启示,让我们对此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全面。

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

陶行知在《知行合一》中,有一句名言:“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持教学过程的和谐,真正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 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立志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创新求发展,以参与求体验”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真正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