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们总是说应试教育妨碍因材施教,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误会,以为因材施教和应试教育是完全对立的,事实上不是这样。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确实有矛盾的一面,但也有相容甚至相助的一面。考试成绩有可能帮助我们实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也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我们先从人格类型方面说。比如某个孩子的人格类型属于艺术型,这种孩子往往是情绪化的,爱冲动,而且大大咧咧,做事不循规蹈矩,不讲整齐。这种孩子如果遇到一位常规型人格的家长或教师,那他可就惨了,因为常规型人格的特点恰恰是注重细节的、有条理的、教条的,甚至僵硬的。于是,孩子作业有一点儿不整齐不干净,家长教师就要让他重做,屋子里乱一点儿家长都要训斥,书包里找不到东西教师也要批评,

结果搞得孩子每天心慌意乱,随时准备挨说,他们就无法集中精力在真正的学习上。家长和教师往往以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有利于孩子学习的,其实正相反,妨碍了孩子学习,影响了他的成绩,严重了甚至会造成逆反心理——反正我怎么做也是挨说,我索性不学了,看你们怎么办。这种例子我见过不少。像这样的孩子,如果我们经过观察检测发现他确实是艺术型的人格,明智的家长和教师就应该放宽对他的某些要求,而在他的强项上提高要求。他的作业,写对了就可以了,至于字不整齐,慢慢调理就是了,有些涂改也不要紧。丢三落四,一边提醒一边等待。他的屋子里乱七八糟,则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在不行提醒他收拾一下或者帮他整理一下,只要他自己的东西自己能找到,卫生情况又在一般人可以忍受的范围,就行了,不要总是和他较劲儿,分散他的精力。要知道有些艺术家一辈子都是乱七八糟的(如贝多芬),人家也活得挺好。切不可幻想改变一个人的人格特征,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因势利导。有些地方家长教师实在看不下去,可以试着改变他,但不要硬来。我们的经验,这样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较为有利,而较少受伤害。

再比如,某个孩子的人格类型若是研究型的,你就会发现他好奇心特别强,遇事爱刨根问底,考试别人都不会的难题他能做出来,简单题却把分丢了。而且这种人多数不喜欢人际交往,他宁可自己在那儿待着,享受思考的快乐。有些家长和教师遇到这种孩子往往会很恼火:“难题你能做出来,怎么容易题反而丢分!你就是不重视!”于是找来一百个简单题:“做三遍!”这实在是最傻的办法,因为对于这种孩子来说,重复性的低质量劳动就是摧残和折磨,只能使他们更加讨厌这门课程,成绩就可能下降。那该怎么办呢?家长和教师完全可以对他这样说:“我发现你难题做出来了,容易题反而错了。你能不能研究一下,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你不是喜欢探究吗?就让你探究一下自己。据我的经验,他就可能自己总结出丢分的原因和规律(如果孩子年龄小,家长教师也可以给点儿指导),以后成绩就可能提高。还有人际交往。既然他喜欢独处,你就别非要求他每天和同学打成一片,如果有人对他不满,家长和教师反而应该劝阻。除非这种孩子在最基本的人际交往上有障碍,否则家长和教师就不应当个问题来抓,也就是说,绝不能要求这种孩子像社会型和艺术型的孩子那样活泼好动、广交朋友、伶牙俐齿。如果你那样要求,孩子会活得很累,浪费好多精力,反而影响学习成绩。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