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有RTA的诊断线索后,辅助检查有下列异常时,RTA多可确诊。

(1)反常性碱性尿或经常性碱性尿:一般人体尿液pH为5.0~6.0,食用大量蔬菜、水果,或服用碱性药物后可呈现一过性碱性尿。为排除干扰因素,嘱患者清晨空腹状态第2次留尿送检,如基础代谢下尿pH仍≥6.0,则提示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酸中毒状态下,尤其是伴有低钾血症时,正常的肾脏能高度酸化尿液,使尿pH降至5.5以下。如酸中毒时,尿pH仍>5.5,则提示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RTA)。但在判断尿pH的临床意义时要注意下列几种情况

①Ⅱ型RTA患者:血浆HCO3-浓度下降至肾脏HCO3-重吸收阈值以下,尿中HCO3-就不会增加,这时无反常性碱性尿。

②不完全性RTA患者:不进行酸负荷试验时,尿pH大多正常。

③胃肠道HCO3-丢失:胃肠道HCO3-丢失引起的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常同时伴有缺钠。这时可因远端肾单位管腔内N+缺乏,皮质集合管内Na+依赖性 H+、K+排泌受阻,尿液因而不能正常酸化。使用呋塞米或硫酸钠负荷后,可使尿pH下降至5.5以下。

④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由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引起的Ⅳ型RTA,因肾单位酸化功能障碍较轻,酸中毒时尿pH可下降到5.0~5.5之间。

(2)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血HCO3-浓度降低,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血Cl-浓度增高,血清阴离子间隙(Na+ K+-Cl--HCO3-)正常,伴或不伴钾代谢异常,排除非肾性酸中毒致病因素(尤其是胃肠道HCO3-丢失)后RTA可以确诊。不完全性RTA血 HCO3-、Cl-及AG基本正常,但可出现低钾或高钾血症。

(3)尿液阴离子间隙呈正值:尿液中电解质保持电中性(阴阳离子等当量)。常规测定的尿电解质包括Cl-、K+和Na+,未测定的阴离子(UA)包括HCO3-、SO42-、HPO42-、及有机阴离子等,未测定的阳离子(UC)包括NH4+(以NH4+为主)、Ca2 、Mg2 。尿液中各种电解质之间的关系是Cl-+UA-=Na++K++UC+,UA-UC=Na++K+-Cl?=阴离子间隙。尿液阴离子间隙反映的是未测定的离子之差。该间隙呈正值,说明尿中[HCO3-+SO42-+HPO42-+有机阴离子]>[NH4+Ca2 +Mg2 ],提示尿中HCO3-排泄增加或(和)NH4+排泄减少,符合RTA的尿液变化。如果该间隙呈负值,说明尿中很少有HCO3-排泄,同时尿NH4+排泄增加,符合正常肾脏对肾外源性酸中毒的代偿反应引起的尿液电解质浓度变化。所以,正常人NH4Cl负荷后或肾外源性代谢性酸中毒时,尿阴离子间隙呈负值(Na++K+-C1-<0),而RTA时呈正值。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通常不在尿中出现的离子(如药物)如从尿中排泄可干扰结果的判断。酮症酸中毒时,即使正常肾脏NH4代偿性排泄增多,也因同时有大量酮体阴离子从尿中排泄而使尿阴离子间隙呈正值。

3.定位诊断

首先根据RT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建立初步定位诊断印象,然后选用下列试验加以证实。不完全性RTA的定性与定位诊断均依赖于下列试验。

(1)确诊pRTA的试验:NaHCO3滤过排泄试验:正常成人肾小管重吸收HCO3-的阈值(尿中出现HCO3-最低血浆HCO3-浓度)约为 24~26mmol/L。输注NaHCO3使其血浆浓度增高至28mmol/L时(儿童约21.5~22.5mmol/L),肾小管重吸收达到最高值(TmHCO3-)。

血浆HCO3-在肾阈值以下时,滤过的HCO3-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尿中无HCO3-排出。给患者以 NaHCO3负荷,使其血浓度处于不同水平,然后测定血和尿HCO3-浓度、肾小球滤过率,可分别计算HCO3-肾阈值、TmHCO3-和HCO3-滤过排泄分数(FEHCO3-)。

①肾脏HCO3-阈浓度:正常人普通情况下尿中基本无HCO3-排泄,只有当输注HCO3-使血浆浓度上升后,尿中才有HCO3-出现,说明正常人自然血浆HCO3-浓度略低于肾阈值。pRTA患者虽然血浆HCO3-已经显着下降,不补或稍微补充HCO3- 后尿中HCO3-排泄率即显着增加,说明pRTA患者肾脏HCO3-重吸收阈值显着降低。

②HCO3-滤过排泄分数(FEHCO3-):即单位时间里尿HCO3-排泄量占肾小球滤过量之百分比。当血浆HCO3-在肾阈值以下时,FEHCO3-为零。而达到肾阈值以后的一定范围内,FEHCO3-随血浆HCO3-浓度的进一步升高而相应地增加。能反映肾小管HCO3-重吸收减损程度的是血浆HCO3-在正常水平时的 FEHCO3-。其计算公式是: FEHCO3-=[血肌酐×尿HCO3-]/[尿肌酐×血HCO3-]×100% pRTA患者在血浆HCO3-浓度处于正常水平时,FEHCO3->15%,严重者可高达25%,某些轻微的患者只有10%。Ⅳ型RTA在10%以下。dRTA患者FEHCO3-在3%~5%左右。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